本书共十章,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两部分。基础篇共五章,主要介绍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的方法和土壤学常见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二章讲述土壤含水量测定;第三章讲述土壤孔隙度和质地分析;第四章介绍土壤电化学性质分析;第五章讲述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测定。拓展篇共五章,主要拓展介绍一些在农业、生态环境和
本书共7章,分为土壤学基础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经典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第一章简要介绍土壤的概念、功能与重要性;第二章叙述土壤的三相组成和其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第三章阐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第四章介绍土壤中主要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下篇主要阐述土壤功能和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保护措施。第五章介
本书从理论内涵、方法原理、政策实践3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遵循市场逻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提出外部效应“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思路,融合多学科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补偿标准;建立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创新机制,探索回答农业
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
本书对GIS空间分析在海洋渔业资源相关领域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与创新,以西北太平洋柔鱼和秘鲁外海茎柔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空间建模、空间统计、渔情预报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为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为我国争取国际渔业权利提供关键支撑。本书提出的多尺度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不但适用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分析
本书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17YFC0505400)重要成果,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自然与人为交互作用下,1985~2015年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和驱动因素,进而提出了面向生态功能恢复的水土流失优化防控区划方案。图集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图组、水土流失人
本书以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梯田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氢氧同位素方法,研究了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不同类型地表水同位素特征、土壤水同位素特征、浅层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水分来源、植物水分利用及策略、各水体转化同位素联系等内容,初步阐述了梯田同位素生态水文基本理论,促进了生态水文学和同位素水文学的
本书针对入渗性能较弱的斥水性土壤,研究常规水和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作物生长过程,系统对比均质和层状斥水性土壤中的水分入渗、蒸发过程及优先流发展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不同质地斥水性土壤的水分运移规律。本书通过斥水性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差异,分析斥水性土壤影响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夏玉米生长的机理,预
本书从“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理念出发,采用“分区、分类、分级”的管理思路,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全面阐述了国家公园生态监测体系构建、灾害风险管理、社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管理评价、综合管控分区与管控技术及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有关国家
本书结合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针对热带海洋牧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梳理现有的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的理论及方法,对热带海洋牧场旅游碳汇的机制原理及碳汇能力进行系统性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热带海洋牧场旅游碳汇的研究进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处理流程、机制原理解析、碳汇能力量化以及扩增建议。
鲣鱼是重要的金枪鱼种类,是世界金枪鱼类产量中最高的。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围网渔业最为重要的作业海域。本书重点分析1995~2014年鲣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利用传统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鲣鱼中心渔场的影响;将捕捞努力量和CPUE作为渔场预报指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不同模态下的中心渔场预报模型;针
《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解读。《王祯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它以代表北方农业的《农桑辑要》和代表南方农业的《陈旉农书》为主要蓝本,首次融合南北农业的内容,被后世《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大量引用。原书分三个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以及《谷谱》。其中《农桑通
本书以新疆西天山为研究区域,总结了中巴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森林资源环境监测方面的初步研究成果,突出了国产陆地卫星的鲜明特色,根据新疆西天山林区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公益林区划与资源补充调查、护林防火系统构建等业务需求,深入探讨基于系列国产陆地卫星数据的森林资源专题信息提取、云杉林生物
本书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动物包虫病的定义与危害、病原分类与形态、生活史与生物学、起源、遗传变异与种群遗传结构、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培养、流行病学、致病作用、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病变、组学、功能基因和免疫学等基本知识,重点论述了动物包虫病诊断与检疫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本书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典型淤地坝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淤地坝坝地淤积物包含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变化信息,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地观测与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提取典型淤地坝分层淤积信息;基于分层淤积信息和黄土高原暴雨径流产沙理论,研究典型淤地坝坝地淤积过程与侵蚀性降雨响应,溯源分层淤积泥沙对应的次暴雨或特大暴雨,
本书全面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土壤侵蚀机理及环境要素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介绍中国南方主要土壤(第四纪黏土红壤、花岗岩红壤、泥质页岩红壤、紫色土)侵蚀的机理、过程与调控,以及植物篱控制土壤侵蚀的机理。下篇介绍主要地理要素空间分异与生态效益。本书可为水土流失危害评价、侵蚀退化土壤修复、土壤保护对策制订
本书属生物科学植物资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专著。在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计划课题的资助下,针对小麦族Ns染色体组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问题,综合运用形态学、生物化学、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小麦族含Ns染色体组植物的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地位、物种生物学、系统发育关系、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同时开展含Ns
本书以具有代表性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地理分布和植被分布规律,并深入分析了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及其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变化。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放牧和刈割对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特征、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小型哺乳动物及植物病害等影响的研究,基于生态演替理论
本书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傣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壮族、白族、土家族、维吾尔族、苗族、蒙古族、藏族共11个民族的88种代表性药用植物,每种药用植物详细介绍了其生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附有详尽的文献,可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民族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书可供医药学、天然产物化学等领域
本书是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任克良主持编写。内容包括养兔意义与决策,家兔品种及引种,家兔生物学特性,兔场建设、环节控制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家兔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兔群繁殖,兔群的饲养管理,家兔“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商品兔销售与兔产品初加工,兔病防治技术和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