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拉康的欲望图示为线索,从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象征性认同的优先性、作为文化场域的幻象、快感中的文化逻辑等四个方面对精神分析学之文化逻辑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在对拉康之相关理论著作进行较为充分的细读、认知、诠释的基础之上,借助欲望图示的逻辑顺序,结合当下文化研究主流理论的阶段性成果和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学术
本教材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36)资助;山东省一流学科曲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孔府档案文学书写研究”(19YJA751017)资助。《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实践案例的教材。本教材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一辑)
本书从中西文论史上提炼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十种形态加以研究,每一种形态代表文学政治学的一种认知方式与理论创造。其中,从中国提炼五种,分别是教化论、文道论、诗史论、人本论,想象论;从西方提炼五种,分别是理念论、自由论、批判论、权力论、正义论。从中西古代时段看,双方大体处于独立发展价段。从近代以来看,双方开始交流与融合,不过
统观全局,概览全貌,针砭其弊,试开药方。本书以中国叙事学构建为发问前提,考察叙事学在中国的际遇、特点和风貌,提出中国叙事学构建的问题和方法。叙事学自西而东,恰逢中国文论“失语症”,来自灵魂深处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叙事学在中国蓬勃的研究态势。中国学者提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叙事学中国研究新方向,并在方法论上有新突破。毫不意
本书聚焦20世纪80年代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立足后现代主义语境,尝试从后人类主体的可能、自我的多元化、政治的微观化等方面探究赛博朋克科幻及文化表征的后现代主义特质。本书认为后现代科技对人身体的介入导致社会生活中后人类主义话语的出现,传统的主体观、自我观和政治观面临挑战并将发生变革。小说中对未来模棱两可的态度,希望、迷茫
本书分为五卷,以内容划分,总共三十篇:记游篇、怀古篇、修养篇、疾病篇、梦寐篇、学问篇、命分篇、送别篇、时事篇、官职篇、佛教篇等。
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界说婉约词及其审美特征,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以唐宋婉约词的大家名家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唐宋婉约词
本书立足新诗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诗歌语言文体自身演变规律,尝试性探讨了诗歌本质及韵律的形成问题。进而推导出五四新诗属于新一轮口语型诗歌,所以新诗的语言应是口语性质的白话,新诗的韵律自然应与轮口语型诗歌文学时代《诗经》民歌的韵律风格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论证了自由和
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以期对吴兴华诗歌
本书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
本书分别从“中西文论的方法论反思”、“西方左翼思潮对中国的关注与误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东学西渐”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并从阶段性成果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15篇成果。分别对“对话主义研究方法”、“中国文论主体性”,以及本雅明的“誊写美学”、约翰?哈特利等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看法、德里克对革命中国的阐释、巴迪欧对毛泽东《矛盾论》的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跨学科批判理论研究”四个栏目,共九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也包括庸俗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者叫做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也包括形式论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本书立足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特点,阐述文化批评应该具有的方法、形态和标准的问题。 《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讨论并提出文化
《文学的融通与熔铸》在文史哲、中西学和教科文会通融合的大视野下,聚焦世界范围内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阐发文学文化的历史性、物质性、事件性、述行性和活态性,揭示这些属性特征的诗学内涵及其间的深层关联,探求文学文化融通“三来”(“本来”“外来”“未来”)和熔铸生发的内在规律与可能途径,为新世纪文艺理论批评的创
本书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电视的艺术表现、传播接受、文化功能的专著。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电视叙事艺术的形式特征、形态规律与叙事技巧及其审美文化的价值属性等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电视叙事主体、电视叙事文本、电视叙事模式、电视叙事功能以及电视叙事的传播与接受等。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也包括庸俗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者叫做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也包括形式论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本书立足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特点,阐述文化批评应该具有的方法、形态和标准的问题。本书讨论并提出文化批评的独立阐释价值,并通过不同类型的文艺现
本书通过分析打工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理解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面对结构性处境的应对之道(参与塑造社会秩序的方式)以及自我建构的形态,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文学写作活动的意义。本书着重于从社会学视角对打工诗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以此探讨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自
《诵读经典》为创新素质教育而编写。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中国古代诗文精选,第二篇为中外现代诗歌精选,第三篇分中外现代散文精选,第四篇为诵读范例。精选的作品,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一般短小精悍,易于诵读,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诵读后让人启迪心智、丰富思想、震撼心灵。每篇选文后附有“诵读导航”,旨在引导读者了解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