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GIS空间分析在海洋渔业资源相关领域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与创新,以西北太平洋柔鱼和秘鲁外海茎柔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空间建模、空间统计、渔情预报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为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为我国争取国际渔业权利提供关键支撑。本书提出的多尺度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不但适用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分析
本书结合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针对热带海洋牧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梳理现有的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的理论及方法,对热带海洋牧场旅游碳汇的机制原理及碳汇能力进行系统性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热带海洋牧场旅游碳汇的研究进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处理流程、机制原理解析、碳汇能力量化以及扩增建议。
鲣鱼是重要的金枪鱼种类,是世界金枪鱼类产量中最高的。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围网渔业最为重要的作业海域。本书重点分析1995~2014年鲣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利用传统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鲣鱼中心渔场的影响;将捕捞努力量和CPUE作为渔场预报指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不同模态下的中心渔场预报模型;针
本书综合了水产养殖学、水化学、数理统计和神经网络等现代技术方法,充分考虑了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实现了水质的综合评价、预测和预警,并对模型参数进行实例化,有效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采用决策支持系统与水质科学管理知识的集成,在实现水质监测管理结果可视化的基础上,为养殖管理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支持。本书共分为七章,包
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拍照片展示,对鱼体检查的标准化流程的构建,塘口服务标准化流程的构建,水质检测标准化流程的构建,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主要病原的标准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养殖中的重要细节如投饵、增氧机的管理和使用等作了详细阐述,着重传播标准化鱼病防控的理念,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理解
本书以海水养殖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为核心内容,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管理政策、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并以桑沟湾为例介绍了海水养殖空间管理所依据的水产养殖分区、环境适宜性评价、生物个体生长预测、养殖容量估算和依托计算机的空间规划决策支持工具等。本书可为我国海水养殖水域划分与管理、养殖场选址、养殖品种与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有机水产养殖理论与实践——以河蟹有机养殖为例》一书以河蟹有机养殖为例,介绍了有机水产养殖的部分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全书从现代常规农业存在的问题引出有机农业,进而引导出有机水产养殖,简要介绍了有机水产养殖的国内外现状;然后以河蟹有机养殖为例,详细介绍了有机水产养殖技术,包括河蟹有机饵料以及有机饵料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河
随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生态渔业成为我国湖泊和水库等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大水面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水质保护、资源利用和水产品供应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丹江口水库是世界上的水库之一,具有供水、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和增养殖等多重功能,渔业发展必须以保护水质为前提,与其他产
本书在对黄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环境、生物环境、基础饵料、渔业资源结构及主要经济种类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珍稀濒危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鱼类资源评估,并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域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第二版除对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的特色主要表现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与降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为可持续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其变化过程非常重要。本书以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水体、沉积
本书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依托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在珠江10余年的具体实践,对江河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从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观测方法、种类识别、补充过程及与环境关系、生长发育、变化与演替等方面出发,阐明河流重点生态单元鱼类资源的成因机制。介绍了江河鱼类早期资源断面控
本书分析南海主要的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南海黄鳍金枪鱼以及鸢乌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南海外海金枪鱼以及鸢乌贼的渔场进行预报,构建了南海外海渔情预报系统,实现了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场空间分布的速预报,以为南海渔业可持续、平衡、有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鲟免疫系统及病害防控》是近五年来关于鲟类免疫及病害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专著。本书由九章组成,涵盖了鲟类病害的多个方面,既包括鲟养殖现状,也包含鲟免疫系统**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鲟类重要疾病,提出了鲟类病害预警和防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鲟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海豚链球菌、分枝
本书从当前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近年来对虾养殖生产实践的一些实际问题,详尽介绍了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结构特征、生态习性,重点围绕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高位池精细养殖、滩涂土池养殖、低盐度淡化养殖、越冬棚养殖、小面积温棚养殖、盐碱池塘养殖、工厂化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程化零换水养殖等多种对虾养殖模式
水是生命的摇篮,维持水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生物链。鱼类生物量保障需要通过产卵场的功能保障来实现。鱼类产卵场管理将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江河鱼类产卵场功能研究》通过观测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过程与径流量关系,产卵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解剖分析了与鱼类早期资源发生相关联的产卵场功能单体、功能流量、水文水动力作用机制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
本书在湖南鱼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湖南鱼类的研究进行了厘定,采用**分类系统编撰而成。全书共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湖南地质构造、地势地貌、地质演变、气候环境、水系概况、鱼类研究简史、鱼类区系及鱼类形态术语等;各论系统记述湖南鱼类218种,隶属13目28科102属,分别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辽东湾北部海域环境容量及滩涂贝类资源修复》针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以我国纬度**的辽东湾北部海域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多种污染物环境容量评估模型,系统评估了其氮磷、石油烃及重金属环境容量,提出了环境保护策略和区域长效联动机制;在其典型生境河口滩涂开展了重要经济贝类文蛤的资源修复研究,集成了幼虫培育
本教材是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水产专业研究生3年的授课基础上结晶而成,主要包括水产种业和遗传育种的历史演变(绪论)、水产遗传育种的生物学基础、水产遗传育种的生物技术及其育种实践和水产遗传育种的潜在生物技术创新及其育种价值四大篇,共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