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新型空间机动任务对大推力和高比冲推力器的应用需求,主要介绍了融合氢氧爆震燃烧与等离子体电磁加速机理发展而成的一种空间电化学复合推进技术。该技术将燃烧反应释放的化学能与电源提供的电能同时高效地利用,从而实现较大的推力和适中的比冲。本书首先介绍了空间推进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新型空间任务对其提出的技术要求,然后介绍了磁等
本书对近几十年来欧美俄等航天强国高超声速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国外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结构与热防护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结合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工程研制经验与教训,分别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热载荷工程设计方法、结构与热防护材料工艺特点与基础性能、结构与热防护系统相关产品的工程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性能评价理论
本书简述如何从物理观测资料中提取大气变量有用信息的大气资料同化方法。内容包括资料同化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大气控制方程组、函数拟合插值方法、逐步订正方法、**插值方法、滤波器、极小化算法、伴随技术、三维和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极轨和静止环境气象卫星资料、全球定位系统无线电掩星资料和多种卫星观测资料中的热带气旋结构。书
基于多波长光谱辐射燃气温度测试方法是一种非接触式、可测极高温度的测温方法。本书详细介绍基于普朗克定理的多波长光谱辐射火箭发动机燃气温度测试原理、温度测试系统设计与搭建、温度测试系统标定、充气与非充气两种测温发动机内流场仿真、不同配方推进剂在发动机内燃气温度测量、测温数据处理软件等。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航天器制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为运载火箭主动段制导、近地航天器轨道机动制导、深空探测器自主制导、航天器再入制导和航天器神经网络智能制导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叙述深入浅出,同时给出多个制导方法的仿真实例和MATLAB/Python仿真代码,适合于初学者学习。
本书共四篇,分别以航天器空间帆板、大型空间桁架电池阵、大型空间薄膜天线、大型空间平面相控阵天线为对象,介绍它们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帆板研究内容包括:刚性帆板展开动力学建模与主动控制,柔性帆板展开动力学建模与主动控制,铰摩擦问题。桁架电池阵研究内容包括:展开动力学建模与主动控制,关节间隙问题和摩擦问题,程序设计问
量子力学主宰着神秘的微观世界,与相对论并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它直接催生了半导体、激光等一系列关键产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本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能否融合等前沿基本问题研究让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时至今日,科学家仍在为之不懈探索。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
本书是结合国内外**进展、在总结提炼作者近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惯性系初始对准方法和非线性初始对准方法。针对惯性系初始对准方法,重点从矢量观测构建角度改进与拓展已有的惯性系初始对准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精度器件水平的惯性导航系统;针对非线性初始对准方法,重点从滤波系统模型改进角度着手,分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团队在太空目标轨道偏差演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应用。全书共14章,第1-8章主要介绍非线性轨道偏差演化方法,包括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状态转移张量法、微分代数法、高斯混合模型、相对轨道偏差演化方法、轨道边值问题偏差演化方法。第9-14章介绍轨道偏差演化在太空态势感知系列任务中的应用问
"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着大功率、小型化方向发展,微波部件处于高功率工作状态易发生射频击穿现象,导致微放电发生。由于微波部件微放电阈值不仅与设计相关,还与实际工艺密切关联,为确保航天器可靠工作,需对微波部件开展微放电检测试验。本书结合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多年来的微放电检测及测试技术研究方向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成果,参
本书面向现代飞行器面临的非定常空气动力问题,主要介绍飞行器非定常空气动力数值计算、设计优化方法与技术。全书分为9章,第1章主要介绍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与优化的概念和研究进展;第2章和第3章阐述非定常可压缩、不可压缩空气动力有限体积数值解算方法;第4章和第5章介绍非结构动态网格变形方法和非结构动态嵌套网格技术;第6章为飞行
本书阐述和分析了各类飞行器结构实验中的力学问题,介绍了全生命周期中飞行器结构在不同任务剖面下的复杂载荷环境,总结了当前飞行器力学实验中常用测量方法及其原理,最后给出了实验力学在飞行器强度验证中的典型工程应用。
本书面向大型复杂航天器高精度控制问题,提出一类新概念航天器——浮体式航天器,并闸述了其总体设计与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浮体式航天器的定义及设计要点、运动控制建模、整体稳定控制和主从协同控制系统设计等。
本书基于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大型挠性航天器的非线性多场耦合动力学、液体燃料的晃动控制、挠性结构的振动抑制及航天器大角度姿态控制等问题;深入研究了充液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机动控制和振动控制抑制问题。具体包括充液航天器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逆控制复合控制、充液航天器模糊自适应动态输出反馈控制、考虑测量不确定和输入饱和的
本书探讨利用激光能量产生推力的光-热-力转换原理,总结作者研究团队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方法与结果,给出了规律性的认识。《BR》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激光辐照推进剂的气体流动及产生推进效应的模型(第1~3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呼吸式脉冲激光爆震推进(第4、5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火箭式连续激光加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卫星通信领域几个主要商用卫星通信系统,以各卫星通信系统的标准协议为基础,以现代商用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情况和技术为主题,结合编著者在卫星通信系统方面几十年的工程经验和试验数据,重点对系统架构、技术体制、通信原理和通信流程等进行深入研究,从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业务类型、系统结构、无线接口
本书系统介绍了飞行器结构力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全书共7章。主要包括飞行器结构及飞行器结构力学的任务、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及能量原理、杆系结构的静力分析、板杆结构的静力分析、薄壁梁的自由弯曲和自由扭转、板壳的小挠度弯曲与稳定性、以及有限元方法简介等内容。本书既可以作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为从事航空航天领
"本书按照系统工程思路和方法,系统讲述了空天飞行器着陆减速系统的总体设计、产品设计、总装与试验、维护维修等全流程研制方法。首先简述了空天飞行器的发展、着陆减速系统的组成、工作过程及特点,然后讲述了着陆减速系统的总体设计过程和设计理论方法,包括设计输入、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指标分解,以及设计过程中的特殊要求和可靠性设计方
"实验是工程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这门概念较抽象、理论较深的课程来说,实验更是必不可少。本书通过提炼“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来设计相应的实验,辅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全书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验仿真两部分,其中实验仿真部分涵盖了轨道计算、初始轨道确定、相对轨道运动、轨道机动
本著作针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存在的诸多扰动问题,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对该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控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及理论研究。航天器姿态控制精度及稳定度与终端小角度姿态机动关系密切,且极易受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控制器增益摄动、执行机构故障、输入受限及输入时延等诸多因素影响。LMI方法具有三方面优势:全局最优解和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