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罗二虎先生关于美术考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主要集中在汉代美术方面,涉及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钱树、早期佛像等。对于画像墓的墓葬年代、类型、发展演变、墓葬制度、墓主身份,图像的内容、分类、主题、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丧葬观念与升仙信仰等都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涉及世界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东周时期郑韩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郑州地区的郑、韩两国都城及墓葬材料为核心考察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两国的疆域进行了细致的动态分析,并深入探讨了郑韩故城的形制、布局及其特征。书中对郑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墓葬的分期、等级、器用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揭示了郑韩墓葬的显著特点及其发展变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项目。 米家崖遗址是黄河中游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段时期,一是为半坡文化晚期遗存,二是为客省庄文化遗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米家崖遗址及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除了陶器之外,骨器的制作
2013年3月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开始全线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项目延续至2015年度。此处考古勘探是安徽大运河考古综合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勘探了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和泗县的运河流经区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流经线路变化,探明了运河本体河道、河堤宽度以及地层堆积情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
本书是万州余家河墓群的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该墓群东周至六朝等时期155座墓葬的发掘成果,并介绍了墓群范围内汉代、明代等时期5座陶窑及9座明代房屋基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墓葬发展序列与丧葬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书针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专业用词混乱的现状,结合古代文献、文物和现代铸造术语,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术语进行了整理和规范。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中英文术语对照和术语名词解释。同时收录了作者在模印范竖式直浇铸钱、叠铸法铸钱历程,以钱范考证更始五铢、梁五铢,以及翻砂铸钱起源等具体铸钱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既是铸钱术语的具体
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漕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多年来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报、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历史系、考古学学者使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遗迹单位101个,包括灰坑71个、瓮棺18个、窑址5座、房基5座、沟2条,以及丰富的陶、石、骨器等遗物。遗存年代相对集中,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属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从早、晚两段遗存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舞钢大杜庄遗址较为单纯的王湾三期
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北疆博物院,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创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博物馆发展历史已逾百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本书以图片呈现的方式介绍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创建始末、收藏历史。以珍贵的图片资料向公众讲述北疆博物院
本书以考古遗产和遗址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围绕考古遗产的管理研究、考古遗产的理论研究、考古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管理、运营、展示、活化等综合性广泛性的研究领域,收录相关工作人员学术研究成果20篇,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保护”“活化利用”四个专题,其中包括大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
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昆明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多年来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报、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历史系、考古学学者使用。
本书是对深圳地区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的梳理与解读,全书分为研究编和名录编。研究编考辩了诸如“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产”等本书的基本概念,并试图运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对深圳地区的东江纵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分析讨论,并给出活化利用建议。名录编则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条列
青铜鬲是青铜礼器的主要炊器之一,出土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从商代早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战国中期,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本书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青铜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收录历代传世器,运用考古类型学、统计学等手段,首先将出土器物和传世器物做统计和整理,综合研究器型、纹饰、铭文,对青
后蜀赵廷隐墓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0.645705°、东经104.164574°,海拔505米。 2010年11月底,墓葬所在区域拟建设龙泉驿区文化产业园,为配合该项目建设,同年12月初,在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
本报告是重庆三峡库区丰都麻柳嘴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2002年和200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丰都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工作,共发现四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周和宋元未发现遗迹现象。通过对该遗址唐代和明清两个不同历史时期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共出土遗物100余件。分布面积大、遗物较丰富的麻柳嘴
《沈阳考古文集(第9集)》共收录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22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辽宁省内其他文物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沈阳考古文集(第9集)》共收录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22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辽宁省内
本书为三峡考古报告系列之一。瓦子坪遗址位于长江岸边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至2004年,山东博物馆考古队连续4年对瓦子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发掘西汉、东汉、蜀、六朝、清代墓葬逾100余座,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发掘墓葬中,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
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