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清代翰林孙钦昂的墓志碑帖,该墓志由清光绪皇帝亲赐碑文,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麟书撰写,两代帝师翁同龢书丹。该墓志不仅记载了孙钦昂的生平,还记载了他参加中法战争以及当时怎样补给台湾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第十二辑收录了11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9篇研究论文,为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
在四川、重庆地区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器物上,常见一些图形符号,其形与常见的纹饰有异,又与汉字不同。这类符号,学界多称之为巴蜀符号。本成果全面搜集整理了迄今所公开刊布的巴蜀符号的器物,及收藏机构展出的一些有巴蜀符号的器物,总数量有835件,另附录53件,共录图片2068幅。每件巴蜀符号器物以器类、时代、地点、尺寸、著录情况、
本书围绕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与汉文化主题,收录论文30余篇,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的角度介绍了广西北海合浦出土的汉墓以及墓中出土的外来玻璃器皿等相关研究,以及其所反映的海上丝绸之路状况;同时收录了其他关于汉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相关著述。
该著作以海岱地区史前时期习见的磨盘及磨棒类石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学分析、模拟实验、微痕分析以及淀粉粒分析等对其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我们认为此类工具是一种多用途工具,其主要加工对象为橡子类坚果,此外也用来加工黍及稻等谷物。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将被加工物磨粉。
本书对2015-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北京丰台南苑地区开展的三项考古工作进行详细记录。本书对南苑汉墓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墓葬概况、随葬品及随葬品分期年代进行了翔实的论述。为汉代墓葬及北京地区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抚松新屯子西山旧石器遗址、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珲春北山旧石器地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和龙崇善大洞旧石器遗址这7处以黑曜岩石器为主体的遗址或地点挑选的55件石器的84个使用刃口进行了微痕分析与观察。不但判定了这些刃口的加工方式与加工对象,同时还观察到这批
本书梳理了研究宾组卜辞的诸多著录,详细介绍了殷墟卜辞的分类理论与方法,并对给出了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特点,最终对宾组卜辞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细致整理。本书创新点为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总结与梳理。
锡林郭勒是我国的三大草场之一,岩画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2016年秋,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和锡林郭勒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锡林郭勒的岩画遗存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22个岩画集中分布地点,是近年来中国岩画的重大发现之一。我们将用文字、线图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报道此次岩画调查的材料,以此促进中国岩画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研究报告。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汉代空心砖墓的考古成果,对汉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与图像关系、画像的内容与墓室建筑结构的关系等,探讨了空心砖墓画像所反映的汉代观念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汉代空心砖墓画像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在汉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
中国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价值突出、数量众多而分布广泛。石窟所在地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各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开凿的工艺也有所区别,再加上长期以来所经历的自然、人文历程的不同,目前我国石窟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兼有的复杂病害、劣化特点。面对上述情况,以关注石窟环境为特点的研究、保护实践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发,本书针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的漳河河滩内发现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发掘出土各类造像残块近三千件,是国内发现该类遗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出土造像类型多样、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自发掘之后,邺城考古队一直在持续进行出土造像的修复工作。本图录为北吴庄造像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既为
长沟汉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本书集中报道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2010年5月21日至7月16日主持发掘的汉代窑址5座、汉代灰坑1座、汉代墓葬64座。这批汉代墓葬中,无墓道49座,有墓道10座,有墓道积石墓1座,有墓道积陶片墓1座。遗址内共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遗物。数量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区域特点突出。初步研究,汉
拟对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地点明确的典型青铜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所收青铜器主要来自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的收藏,时代从夏(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汉代,包括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突出标准器、艺术品及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及青铜铸件等。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刊至13辑。
本书通过对章丘大圣寺壁画保存现状、制作工艺分析、壁画病害表现特征、壁画病害形成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修复操作实践、揭取回帖实践、保护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代壁画保护相关技巧的最新成果与较全面的总结,为壁画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文物研究》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省考古学会合作主编的一部主要以发表安徽省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刊。本辑共收录文章26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汉代墓葬材料、宋、明、清墓葬材料等。
本书对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宋代、金代、元代墓葬壁画做了系统性整理,按北魏、宋代、金代、元代时代顺序按墓葬介绍壁画,并对大同地区壁画的工艺、人物、时代演变等做了系统介绍,图文并茂,并对壁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考证。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的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与北京历史相关的、精美的文物,本书正是对这些文物中的精粹进行解读。整本书共分为36篇文章,对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文物进行深度讲解和介绍。收录于本书内的文物十分丰富,就时间而言,文物的年代从商至民国时期,就文物
《邯郸薛庄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河北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全面介绍了2006年8~12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北省邯郸县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南端,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以先商和晚商遗存为主体,兼有少量的龙山、汉魏、隋唐—宋代遗存。本次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冀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