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达550平方公里,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90处。为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长江以南丘陵水网地带一次大规模的尝试。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初步梳理出本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的年代框架,并在此
本书选录廖永民先生所撰论文四十余篇,主要涉及田野考古研究、唐青花与唐三彩研究、唐代镇墓兽研究等方面,集中代表了他在郑州地区一生从事考古研究的成果。文章观点鲜明,论据详实,逻辑严谨,论述精辟,是相关人员学习参考的必备资料。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参考阅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发掘了新都新繁和平村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2014年发掘了温江区花土村唐宋墓,2016年发掘了锦江区宾隆街战国至清代古遗址、成新都区褚家村二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成都市十一街遗址元明时期墓葬,2017年调查发掘了会理县马鞍子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会理县新发乡庙子老包西周至春秋时期M1、小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石窟考古调查简报,如《杭州将台山南观音洞造像调查记略》《四川仁寿县冒水村大佛沟摩崖造像》等;二是石窟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云冈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如《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关于云冈石窟第7、8窟中设计性的考察》《山西阳摩山新样文殊造像》《北朝时期的关陇高僧与麦积山石窟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直接参与的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南海I号沉船自发现至入驻水晶宫的全程记录及专业解读!全书分为十章,系统且详尽解读了南海I号沉船打捞前的时代背景,中古时期的古代中国交通史及造船史,中古时期的中国古代贸易史。具有极高的学术及科普价值。且恰逢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对作为重要通道
青铜瓿是商代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流行于商代一朝,在商代晚期趋于消亡,传世及发掘所见数量,共有106件,在商代青铜礼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截至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是以河南郑州、安阳为中心,北到河北、辽宁,西至巴蜀,南至湖南、江西,东至江苏,形成一个商文化
本书以明代开封城为研究对象,以《如梦录》文献为蓝本,通过侯仁之工作法与西方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法相结合,运用GIS技术手段,复原出明代开封城的街道系统,官署、寺庙、学校、王府等主要建筑物,再现明代开封城的平面布局。本书的出版,能显著推进开封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步伐,同时也是中西方城市历史地理方法论与新技术的应用结合。
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展开研究。一是借用考古类型学“先分类、后断代”基本原理,参照殷墟甲骨文分类分组的成功经验,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进行探索,试图在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金文字体类型学”。二是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书体特征,在字形上,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
本书收录了2016年度"商周青铜器暨铸造工艺研究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参会学者的论文14篇,内容主要涉及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陶范技术﹑青铜矿冶遗址调查与研究﹑某区域的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成分分析等方面。这些议题对于推进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17座佛教寺庙的壁画数字化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壁画信息的永久性保存,也为藏传佛教考古、壁画图像学和西藏艺术史诸多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本书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17座佛教寺庙的壁画数字化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壁画信息的永久性保存,也为藏
青铜卮出现在春秋早期偏早,流行于春秋中晚期,战国后期逐渐消失。它在春秋中晚期的墓葬组合中占有重要位置。以研究现状而言,青铜卮的研究多侧重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对青铜卮的整体研究只在一些通论性质的著作当中有所论及,尚未有专门论著。而且青铜卮作为青铜器文化的一部分,其形制、纹饰、铭文、器物组合关系的研究成果均可与其他器物相互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秦及北方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内容分为三部分:秦与“戎狄”的关系,主要探讨的是秦与比邻“戎狄”历史、文化、族群的关系;探讨北方与中原的关系,是秦与“戎狄”关系视角的扩展;以书评的形式,探讨了族群、文化关系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族群理论、畜牧和游牧等问题。
大连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大连地区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两次洗劫,先后沦为俄国和日本的殖民地,至今仍留下大量的战争遗迹和碑刻。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馆藏碑刻以大连地区的碑刻为主,馆藏碑刻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突出;馆藏碑刻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馆藏碑刻碑文中不乏有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
本书是文物保护工程的专著,是作者对其在文物保护相关领域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7章,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文物现状的调查与病害评估,详细介绍了包括多维信息采集与试验工程,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施工,已经关于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思考。对遗址文物保护工程的修复、展示及保存给出了可以参照的具体依据。
本专著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YJA760001)*后成果。专著名称:《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计划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总字数约400千字,插图399张。上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175千字)和插图;下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文献集成(212千字)和作者
《西部考古》(第17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