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园艺学科的蔬菜、果树和中草药等内容。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性质和任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种类、病原种类与所致病害特点、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等;各论(第八章至第十九
本书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统编实验教材。全书分上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和下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两部分内容。《BR》上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以理论教学九大类作物病害为序,共编排了21个实验,其核心内容是病害症状识别和病原显微形态观察,文中附有相应插图。拓展资源,如高清彩图、视频、案
《中国农业史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农业起源、发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教科书。本书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到夏商西周粗放农业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传统农业产生及其发展,以及近代农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化,从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税赋、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农作结构演变、园
本书是陆表蒸散遥感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蒸散原理以及能量平衡各分量与影响蒸散的关键参量的模型、监测及观测方法。全书共9章,第1章阐述蒸散原理;第2~第8章分别介绍大气边界层、饱和水汽压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地表净辐射、地表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影响因子、地面观测方法和遥感估算方法;第9章介绍蒸散尺度转换。《BR
本书以生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聚居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牧户访谈数据,探究牧户在信仰—利益博弈下对生态环境退化、恢复及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行为和机理,理解牧户生计、能力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及其面临的风险,并深层次探讨牧户的生计策略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导致的福祉变化,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管理的整体
本书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依托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在珠江10余年的具体实践,对江河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从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观测方法、种类识别、补充过程及与环境关系、生长发育、变化与演替等方面出发,阐明河流重点生态单元鱼类资源的成因机制。介绍了江河鱼类早期资源断面控
本书分析南海主要的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南海黄鳍金枪鱼以及鸢乌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南海外海金枪鱼以及鸢乌贼的渔场进行预报,构建了南海外海渔情预报系统,实现了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场空间分布的速预报,以为南海渔业可持续、平衡、有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本教材内容包括草类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物质组成,休眠和萌发,种子质量检验,原种与良种生产,种子生产的农业技术措施,种子收获、加工与贮藏,种子审定,苜蓿内生根瘤菌种子,种子的经营管理等,既包含草类植物种子科学基础知识的有关内容,也包含新品种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及良种繁育、良种种子生产田建设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本
本教材共编入19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主要包含植物病原物一般形态及病害症状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观察,并附有重要病原物的显微照片和主要病害症状图;第二部分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植物病害标本的野外采集、调查、诊断与鉴定,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及致病过程,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
本书介绍了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过程,厘清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阐明了土壤养分、土壤水文、土壤水蚀效应,并初步探讨了适度干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构建了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恢复技术体系,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了小规模应用示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途径,生物结皮人工培育恢复的产业化终将在水土保持
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干扰等影响下土地资源面临退化,限制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地改良和利用退化土地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本书概括了土壤改良剂的主要类别,着重分析了生物炭和有机肥两种生物质改良剂的特征和作用,总结了生物炭和有机肥的使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态环境、土壤污染修复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作用,同时结
《中国土系志·新疆卷》在对新疆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鉴定和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新疆的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新疆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种子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成果和**进展,内容包括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休眠与萌发,种子寿命和活力,以及种子的加工、贮藏和检验等。全书既考虑了内容的系统性,有利于当前的教学需要,又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兼顾种子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本书重点针对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政策需求与体制机制障碍,在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内涵、特征、分类、路径等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定量研究等方法,重点针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国家、省(区)、地市(园
本书针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研究了近30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关中地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综合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土壤养分研究合理采样数量确定与空间估值,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元素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铁、锰、铜、锌等微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
本书围绕甘蔗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和绿色生产目标,在概述甘蔗糖业的生产状况、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甘蔗起源进化、染色体与基因组、生物学基础等理论知识,重点阐述了现代甘蔗的高效栽培育种技术和方法、甘蔗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与抗逆栽培、甘蔗农机农艺融合与机械化生产及原料蔗的管理等,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甘
沉香是名贵的香料和中药材。野生沉香产量稀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人工沉香应运而生。本书深入研究了天然沉香的成香机理,通过机械创伤、真菌菌剂注入树干、化学试剂注入树干等手段,迫使白木香失水结香。通过相关试验数据,介绍了白木香诱导结香的工艺方法,并详尽分析了成品的化学成分以及工艺过程对成分的影响。本书适宜从事香料
《鲟免疫系统及病害防控》是近五年来关于鲟类免疫及病害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专著。本书由九章组成,涵盖了鲟类病害的多个方面,既包括鲟养殖现状,也包含鲟免疫系统**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鲟类重要疾病,提出了鲟类病害预警和防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鲟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海豚链球菌、分枝
土壤是农业之本,维持地力一直是保证农业收成的关键。《可持续农业土壤管理》一书的作者是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本实验室长期从事服务可持续农业的土壤科学研究,并根据实验室多年对服务农业的认识和总结写成此书。本书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土壤管理实践,凝练出我国典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可持续土壤管理模式,并分析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