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西周都城——丰镐遗址80余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大量成果中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调查、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系统梳理了丰镐遗址的文保工作,同时收录了一批参加过丰镐遗址考古和文保工作的先生们的访谈记录和口述史,详细地展现了丰镐遗址考古的历程和迄今为止的主要收获、学术界对丰镐遗址的基本观点以及丰镐遗址考古发现对商周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简报2篇,公布了四川茂县、重庆云阳两地的考古新资料;收录论文7篇,分别对东南亚的刻/印纹陶器、石寨山型铜鼓、西林铜鼓墓、汉代双兽搏斗铜刷柄、播州杨氏土司家族墓、遵义县鹤鸣洞道教铭刻及宝墩遗址出土的木炭遗存进行探讨;同时刊发“2015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贵州赤水河流域史前至汉晋时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会议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第三卷·戴家湾卷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许昌夏庄墓地、长葛山孔遗址、曹庄遗址、山头高墓地、张史马墓地、禹州观耜园墓地、席庄墓地和张西墓地共八处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全书共分八部分内容,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东周、两汉、北朝、唐宋及明清时期,为研究许昌地区上述各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囊括考古发掘报告、文物修复保护报告和研究论文14篇,详尽记录了唐李倕墓遗迹和遗物的发掘、现场石膏打包提取、检测、清理、修复和复原过程。不同于传统现场器物单个提取的发掘方法,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对复杂脆弱质文物采用石膏包进行封护提取,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开展“室内微型发掘”
西南联大时期民族调查文书卷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荥阳后真村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分为七章,另有附录5个,共发表墓葬、陶窑、灰坑、水井、窖穴等各类遗迹,时代包括汉、唐、宋金及清代。其中宋金时期和清代遗存*为丰富,宋金时期遗存以水井为主,为研究该时期该地区的水文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清代遗存以墓葬为主,为研究当地民俗风貌大有裨益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BR》本书为第3辑,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3篇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以及荆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
石窟寺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支艳丽的奇葩。近些年来,中国石窟寺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地域覆盖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宽广。在此背景下,对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BR》本书搜集整理了嘉陵江流域1702处石窟寺资料,并对调查过的10余处重要石窟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分期
本书是对汉以前东北考古研究专题文集,共收入论文40篇,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燕秦汉时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研究”“其他”五部分。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和史前聚落个案研究;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发展阶段和时空框架研究;还有对史前器具、陶器纹饰和刻划符号的解析。
科技考古(第五辑)
本书从古史研究的角度深入发掘清华简的文献价值。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辨伪篇”致力于文献的辨伪工作,具体探讨清华简《尹诰》《说命》《耆夜》《保训》四篇;中编“征史篇”重点研究清华简《厚父》《皇门》《祭公》《芮良夫毖》所反映的西周早、中、晚时期的政治史;下编“稽古篇”意在通过对清华简《尹至》《尹诰》《赤鹄之集汤之屋
本书是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本考古报告集,内容包括2005~2011年青岛市黄岛区的三处汉代封土墓(群)的发掘报告,这三处分别是土山屯汉墓、廒上村汉墓和殷家庄汉墓,并附有土山屯汉墓出土的植物遗存和椁板树种的鉴定结果和初步分析。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及防治》针对莫高窟面临的主要风沙危害问题,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揭示了莫高窟风沙运动规律,研发了防治戈壁地表风沙流新技术,试验成功了滴灌技术生物固沙,明确了水分、根系、沙尘、盐分等对石窟的影响,阐述了防护体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5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报告30篇,包括有汶川龙溪寨遗址、茂县安乡遗址、丹巴蒲角顶遗址、盐源皈家堡遗址、会理饶家地遗址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2015年盐源盆地考古调查发现6处新石器时期至大理国时期遗址;新都二中遗址、郫县天台村遗址“万达广场”地点、西华大学古遗址等宝墩文化至十二桥文化
1989~199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宜城市博物馆发掘了宜城市白庙村跑马堤墓地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55座。东周时期楚墓等级较高,出土青铜器带有“竞之?k之少鼎”铭文。两汉时期墓葬出土有鼎、壶、蒜头壶等青铜器和仓、井等模型陶器,其中不少出土遗物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跑马堤墓地与楚皇城遗址相关,这两处遗存体现了东周至两
2001~2005年,受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三峡库区丰都大湾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88座,其中东汉至南朝墓87座,清墓1座。本报告以各时期墓葬为单位,全面、详细介绍了大湾墓群的形制结构、埋葬情况、出土器物等所有考古材料,并对各时期墓葬出土器物分期断代和墓葬所反映的埋葬习俗与文化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该
本書以傳世的宋代文獻爲基礎,將散見於古籍中的漢鏡銘文與圖像進行輯録,包括《仇池筆記》《宣和博古圖》《嘯堂集古録》等文獻,充分利用考古出土的漢代銅鏡與過去銅鏡著録中所輯銘文相參較,校正原著録中誤摹字形、誤釋及缺釋的釋文,在點校過程中根據需要附録高清漢鏡照片或拓片,以便學者合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