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第6条要求,每一个缔约方要根据国情,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制定国家战略、计划和方案,并尽可能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纳入有关部门或跨部门计划、方案和政策中。《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研究》(2013-2030)既是今后20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也是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本书共分三篇: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微观生态工程与规划、宏观生态工程与规划。内容包括:生态工程与规划的关键术语;生态工程与规划的核心概念;生态工程与物态工程的区别及联系;生态工程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手法等。
本书内容包括: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次能源革命;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发展理念变迁与新的文明形态的提出;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能源变革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业文明带来的进步和危机等。
本书精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研究员198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撰写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数篇重要的媒体专访。内容涉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管理等领域。
本成果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生态工业系统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与评价。第一部分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生态工业系统内涵及基本特征;第二章,生态工业系统分析;第三章,生态工业系统设计;第四章,生态工业系统运行模式;第五章,生态工业系统建模与仿真;第六章,生态工业系统评价;第七章,生态工业系统稳定性分析;
本书面向地市级国土部门提升土地综合管控能力需求,以焦作市域为研究区,从土地生态本底、胁迫、结构、效益四方面构建了市域尺度下土地生态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改进理想点的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引入空间自相关思想,基于热点分析理论数学模型,提出了市域尺度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及其主控因子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聚类分析模型
本书共分9章,以我国自然地理区划为基础,分析了32个内陆陆地和水域优先区域的基础概况、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地、植被类型以及动植物丰富度等。
本书以微生物的一般实验方法为基础,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要求,从微生物分离筛选、培养、一般鉴定方法、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影响以及环境监测等,由25个独立实验构成,内容包括实验器具灭菌消毒,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细菌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细胞大小和数量测定等基础方法。根据近年环境微生物学及其实验手段飞速发展的特点,特别编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开展的以极端环境微生物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系统论述极端环境微生物概念、发展历程、研究范围,总结典型极端环境(包括荒漠、冻土、雪冰、陆地热泉、深海、高寒生态系统等)微生物多样性、生态适应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介绍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和极端环境
在"中欧生态管理审核体系项目"支持下,项目组编写了本书,详细介绍了EMAS产生与发展、EMAS法规、企业如何开展EMAS审核、环境声明、EMAS的注册等内容,特别是结合我国认证体系的新发展,对我国相关认证主管部门就建立EMAS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是海南各级政府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管理人员,生态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及科研工作者,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精神和原则为指导,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分别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意义、问题与挑战、保护战略、
本书在参考丰富的国内外生态恢复文献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方法与国内外实践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第1~第10章,系统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类型与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状况,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废弃地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生态是人类发展的环境基础,经济和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牵引动力和组织力量。客观科学的评价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EES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EES系统的影响分析、E
《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污染与恢复生态学》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研究生学习污染与恢复生态学参考,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培养基及制备,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及微生物生态等;深入讨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大分子制备,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作用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探析、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技术、环境微生物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和资源微生物,系统地探讨了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以及环境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环境微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中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尖锐的人地矛盾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且呈不断扩张的态势,严重制约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植被与环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第三版)》共分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繁殖及其控制、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检测;生物修复技术;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习题集》涵盖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要求的全部章节,并在每章后面给出了参考答案。主要内容包括单元自测及答案、模拟试题寄答案、考研试题及答案。本书主要作为环境类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报考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时的参考用书,还可供各类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者参考使用。
《生态学研究:城市景观生态功能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探讨当前城市发展和保育的冲突矛盾与城市景观功能需求,借由对近年海峡两岸城市发展进行评价与比较,阐明城市景观功能协调需要景观格局、过程与不同空间尺度间的联系与整合。主要内容包括海峡两岸及典型城市功能评价、城市功能的空间优化方法及保障措施。 理论方面归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