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甄选近几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三年级本科生的部分手绘作业,内容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以及历史环境设计,并辅以教师点评。收集的学生作品在徒手草图、方案解析、表现成果图等方面均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对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本书的文字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本书分为三篇:“取下标签的建筑”中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
该书收录的全部文章都以“当代中国”作为观察建筑、理解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反思现代建筑制度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指出中国当代建筑行业流弊,探讨当前中国建筑思想特质,讨论经典、父权、身份、血缘、反叛等与建筑师职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文章均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立场。
该书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建筑剖切的艺术主要反映在平面与剖面上,它们不仅是对功能、结构体系的反映,其自身也都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建筑形式侧重于建筑体量与表皮的表达,则更强调对建筑空间的塑造、对光影的把握,同时反映了建筑与场所的关系、建筑与大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深层次的关联。本书诚邀崔恺、孟建民、李兴钢等十八位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提供各自近
本书以建筑写生作品集的形式出现,作品原型都为高校校园建筑,安排较多案例,并配以步骤技法图及通俗的语言说明,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边学边练,让读者在熟悉手绘技法的同时感受到高校建筑的文化。内容方面不但照顾到大中专院校学生,手绘初学者,也能兼顾建筑设计专业的在职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详解手绘的表现。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以公共艺术为核心范畴,以公共领域为基本概念,以世界著名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为基本范例,以公共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建构为基本关系,以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与城市文化的多向性为基本内容,国际性视野与中国首都视野相参照,国际公共艺术进程与首都公共艺术发展相结合,阐述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结构关系。第一章在
北京天潞融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著的《城市新概念景观》收录了56个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内容都尊崇四大景观元素(公共开放空间、人性化的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建筑和园林艺术风格;回归自然),根据现实的状况,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本书通过精心筛选、后期加工整理,将较为完整的设计过程作品呈现给读者,并精辟阐述其独
《里应外合》是陶磊、何桂彦特意为这本书取的名字,寓意有三:其一,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建筑的空间特质和策略进行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些建筑拥有独特的、属于建筑本体的外部空间。这些建筑在努力解决快速发展的都市与人文内心之间的冲突,在建筑中创造了一个静态的内部世界,再由内而外展开对外部自然的对话。
该书通过对建筑师建筑实践过程中“黑暗经验”的搜寻,对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等进行了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暗含了建筑师对传统、当代、本土和建构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