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1922-1937电影美学)》从“电影性”的角度探索中国电影学派美学理论框架的路径,以现存从1922年到1937年间的上海出品的有影像资料传世的中国早期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索意识形态、美学和工业及技术的存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出发,《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1922-1937电影美学)》也可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影视行业融资却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多数制片企业因为影视作品商业价值评估困难、变现风险大等问题,无论是银行融资还是版权交易方面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中国影视版权融资及版权交易均受到商业价值评估困难这一问题的制约,没有发展起来。影视作品商业价值评估成为中国影视行业融资及版权交易进一步繁荣发展的瓶颈,因
《想象的救赎: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演变与文化转型(1949-1997)/光明社科文库》以叙事演变和文化转型为关键词,将电影叙事和文化研究关联起来,以回答1949~1997年间的当代香港武侠电影在中国武侠电影作为类型片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为香港文化之重要成员在香港文化变迁中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为核心目标,选题新颖且富有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生了深刻的现代转型。中国电影艺术由内而外呈现崭新的现代风貌。中国电影在80年代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电影确认,即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化和商品。本书从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研究入手,考察中国电影艺术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转型特征及转型动因,力图揭示80年代复杂纷繁的电影现象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发展规律,
本书基于对“独立动画”的一般界定而展开,分析独立动画如何通过媒介实验与多层面批判确立自身,一方面与以好莱坞动画为代表的主流动画进行互动和对话,另一方面也由此拉开与主流动画创作模式的距离,双方都在这种动态关系中调试着各自的形式和风格。本书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重新审视对动画以及独立动画的界定,对动画本体论进行创新性探讨;也尝
本书对中国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纪录片的当代功能与价值进行把握和分析;结合纪录片参与传播国家形象的现实语境,分析“自塑”、“他塑”两种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形成的传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访谈调研等一系列方法,对于中国纪录片对外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探讨;统筹中
《他山之石:国外影视课堂教学启示录/光明社科文库》有几个特点:一,跨越时间、地域、媒介的界限,将中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几十年内出品的电影结合在一起,相互对比,跳出了旧有的常见的教学改革的套路,独辟蹊径。二,操作性强,参考价值高。通过观看电影,可以令人信服地描述教学过程,服务教学。参考成熟而领先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
本书围绕电视剧项目价值评估这个核心课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电视剧项目投融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找到电视剧项目中所有的影响投融资价值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以量化模型、专业解析、理性判断等方式,形成对电视剧价值评估、制作过程、项目管理的理性认知,引入电视剧项目的金融保险体系、风控评估体系、专业管理体系等方案,最大限
本书是一部电影研究专著。书中既有电影艺术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亦有个人的批评与思考,特别是抓住山西地方文化的精神脉络,由此出发,思考电影,实践和探究影视教学理念和方法,力求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基本局面,而这一局面本身就是产业发展与观众需求之间辩证关系的直接表现。
纪录片是国家推进社会治理、塑造民族国家形象、凝聚社会力量、表达民生百态的重要影视资源。中国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多个”而不是“一个”,是复调的而不是单调的,不能游离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本书运用历史还原、传统辩证、文本分析、审美透视等方法,分析中国纪录片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话语转换,探究其作为社会变革的观察者
本书采用比较历史分析与文本分析的手法,化繁为简,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与电影文本改编之间的关联。书中以五部改编自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花木兰》电影入手,着眼其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其由形到神的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以此为契机揭示过往百年来不同时期社会焦点的变迁,点明历史故事片反映并推动时代、推动传统的不断创新发展,揭示不同时期的
20世纪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脱到底》《诺丁山》《真爱至上》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喜剧电影获得了商业和口碑上的双丰收,并且成功走向世界。本书试图以对这批电影的分析来回答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以喜剧电影为代表的流行电影是否有成为文化标签的可能和优势?这个问题既来自一种文化间的观察,也来自一种“全球对抗
本书是一部探讨“鲁剧”传播与鉴赏的著作。全书约有23万字,分“传播篇”与“鉴赏篇”两部分。在“传播篇”,作者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鲁剧”的研究现状、“鲁剧”的发展演变史。另外,从受众、艺术的逻辑性和现实基础等研究分析了“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在“鉴赏篇”,作者对“鲁剧”进行了全面的艺术与审美分析。从悲壮美学、性别视野、镜
本书以项目案例为主线,分为动画概述篇、动画设计篇、动画制作实战篇,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动画的原理;动画起源与发展;动画分类;动画制作流程;动画剧本创作技巧;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分镜头脚本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工具与主流软件、Flash动画制作实例等内容,除了配合经典案例辅助讲解,在实战篇中,借助FLASH,以
本书以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为切入点探索影视动画创作规律,对“六法”本义及延伸义的深入探讨,在对相关影视动画创作进行解读、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谢赫“六法”对现代影视动画创作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
全套丛书规划为十卷本,每一卷独立成册,围绕一个学科展开。在每册中,每一个章一个主题,每一节一部科幻作品(主要为科幻影视和科幻小说),每一节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科幻作品简介"、"科学内容透析"、"科学奇闻异事"。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主要选题包括:航空航天卷、心理学卷、地学卷、海洋学卷、生物科学卷、人体科学卷、军事科学卷、
《创意媒体》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主办的影视媒体类学术集刊,设有创意设计、影视传播、版权经济、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网络媒体、广告营销、文化会展等栏目,着力构建现代创意媒体创新发展的学术研究平台,深度探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意经济发展与媒体产业、影视市场、文化传播等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促进我国现代创意媒体内容产
《中国电影批评的思路与方法》共十三章,每章约2万字,绪论和结语约3万字,全书共约29万字。 本书前五章,从几个侧面探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路径、思想深度、文艺格调、文化累积、文本形态、精神品格,从“思想、历史、文化、审美、心态”的多元视角揭示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复杂面貌。本书第六章至第十章,注重探索批评中国电影的实际方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调查性纪录片备受人们的青睐。本书就是对调查性纪录片展开的开拓性的研究。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运用叙事学、伦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考察了调查性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文本建构、生产机制、传播效果及未来发展。作品追踪历史上和新媒体环境下调查性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综合运用文艺学和传播学理论做跨学科
微电影短视频是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力量,具有时长短、篇幅小、移动化传播、碎片化观看等特点,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国内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2018)》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华夏微影文化传媒中心共同编撰,聚焦微电影、短视频行业发展问题,既关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