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
本书分别从闽南童谣的历史、方言特色、分类、民俗事象及文化意蕴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梳理闽南童谣的特色与发展,探讨闽南童谣的传承意义。
本书是2019年中国民间文学评论佳作的合集,书中神话研究反映了目前神话研究的多视角、多学科趋势;在传说领域,地方传说同样有优秀成果出现;民间故事的研究与类型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史诗是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学体裁,融合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传统;歌谣研究方面收入的两篇论文表明了歌谣与生活的关系;谚语与俗语分析了谚语研究的形态学与生态学
词是我国唐宋时期伴随着清商法曲而产生的一种拥有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体裁,它融集成和开新于一体,既是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美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即将到来的近代市井文学通俗化、散文化特征的一次预演。全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词体进行考察,既有对中国诗体发展、词体自身演进历程的描述和梳理,又有对词体语
本书以1898年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罗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
本书所论述的,是以汉语为表现媒介的诗词曲,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下产生和变迁的历史。全书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为诗歌概论,从诗字原始观念的形成、《诗经》和《楚辞》,论述到少数民族诗人和域外汉诗,在最广泛的范围中展示了中国诗学在技巧上、题材上、语言上和审美趣味上的变化;下编为词曲概论,全面考察了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转折,并且
朝鲜宣祖时期(1567年-1608年在位)类似于中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既是汉诗发展群星璀璨的黄金时期,又因王朝经历壬辰倭乱由盛转衰而酝酿着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其中“三唐”诗人标示了朝鲜半岛接受唐诗过程中的创作高峰,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本书以“三唐”诗人为中心,创作与批评、选本相结合,文学与文化相结合,勾勒朝鲜宣祖时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本书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
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教授。书稿以我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为文本分析基础,从体例流变、语言特征、韵律变化、创作思想等多个角度,将古诗历经的不同历史时段划分为萌芽、奠基、嬗变、繁荣、转折、蜕变、终结、裂变和温习九个过程,对它们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新颖独特、系统严谨的
本书是对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的专门性研究,在全面搜访、查阅公私所藏子弟书文本的基础上,考察和著录了国内外各重要藏馆和藏家收藏的子弟书文本,梳理和总结了以往的子弟书研究成果,发掘和利用了一批首次披露的子弟书文献资料。本书对现今所知的所有子弟书文本做了编目、版本考订、辑佚等工作;从内部而言,考证了子弟书的起源、名称、作者
本书研究了1949—1966年的现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状况。政治与诗学的紧密纠缠,形成了这时期诗学理论与批评复杂而又单调的特殊光谱。《BR》本书从两个方面来切入因政治与诗学的矛盾运动而产生的特殊时代诗学光谱,即以阿垅、沙鸥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大转折中诗学家的复杂诗学思想调整和诗学体系回旋;诗学理论家在
“目瑙斋瓦”意为“历史的歌”,是融神话、诗歌、传说于一体的景颇族神话史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陇川县、芒市等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方法,以景颇族“目瑙斋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目瑙斋瓦”文本的诞生、文本本身及其吟唱、传播和传承进行阐释,归纳出景颇族传统文化
本书深入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人生智慧,语言生动、见解独特。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智慧的人,那么请赶快开始三国人生智慧的探索之旅吧。
任半塘先生《唐声诗》是音乐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独创“声诗学”,以极强的开拓性与前沿性,实现了唐诗研究路径与范式的突破,至今仍具示范意义。本书以《唐声诗》为研究对象,阐发声诗理论、挖掘方法资源、梳理学术公案、辨析相关问题,总结《唐声诗》的成就与价值,力图呈现20世纪唐代音乐与文学研究的历程与创获。
北宋诗学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以往学者大多从个案入手,孤立地探讨某个诗学现象或诗学人物、诗学作品,而忽视对北宋诗学的整体观照。《北宋诗学思想史论》从北宋诗学思想的成因、内涵、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的诗学风格及思想等方面入手,分阶段对北宋诗学的继承、发展进行详细梳理和深入阐释,完整再现北宋诗学思想的全貌。这对于北宋诗歌史的深入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发展特征、题材内容和观念主旨方面做深入考察,分别归纳若干类型,予以分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志怪小说的关系研究做进一步探索。全书由绪论和正文四章构成,主要梳理魏晋南北朝志怪的发展历程和展现艺术特征,重点探究志怪小说受到佛教的影响的因由,论述其中四类涉佛题材——佛经文学演绎、观世音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