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而这一创新理论又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至今已铸造了崭新的政治经济学的四梁八柱。全书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演进的历史脉络,凝练其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形成的基本理论思维,寻找未来发展方向和
本书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为主题,从产业升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本书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
国际经济学是用一般经济学原理分析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在内容上将国际经济学分为上、下篇两大部分共17章。上篇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这部分主要进行了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政策与措施分析等。下篇为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60年回眸》是董黎明教授为庆祝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而作。董黎明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并留校任教,对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具有巨大贡献,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于1955年,始终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
本书在“大宏观”视角下,结合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国情,从“指标前瞻性设定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与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和“政策协调性”等方面对中国的宏观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年度评价。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不仅有助于倡导问题导向的宏观理论研究,而且有
本书基于全球化发展的新现实,梳理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西方政治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中国应对新全球化的创新性理论,是融合儒家思想的新现实政治原则,并据此分析了一带一路,提出中美共建一带一路之策略。
《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本期是2018年年刊,《中国经济史评论》发表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的论文,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因此,本集刊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重大纪念日子来临之际,对中国改革的重大成果“温州模式”,进行比较深入的再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温州模式再研究》一书,汇集了作者亲历亲为的翔实资料,并进行了
经济特区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制度变迁的起点,更是中国道路的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以事实和事件为依据,沿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时间进程,全面总结经济特区40年发展经验。首先还原中国经济特区底酿与创办的时代背景、讲述早期探索的重大历史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在第一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依据中国改革实践,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叙述了其历史进程。第二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第三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变局,在新的经济现实面前,原有的宏观政策工具和以布雷顿森林机构为代表的传统治理体系已无法满足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世界经济进入了一段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治理规则重塑期。本书从理论和历史视角入手,顺次讨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此后“非体系”下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中国奇迹”引起世界瞩目。尽管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却不容忽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失调、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围绕这一话题,本书从环境、产业与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和制约
本书共分主报告与分报告两个部分,其中主报告主要对中国2017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对2018年的形势进行了预测;分报告共11个,对创新、产业政策、金融领域、税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解读中国经济》是解读中国经济之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
2018年“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学院教师等专家学者,第五次展开“两会”专家笔谈,畅谈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大计,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活动已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两会”专家笔谈参与者既包括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的权威教授、专家,也有近年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
本书以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分为总报告、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总报告包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向、中国区域经济的趋势展望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理论部分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现状与研究意义、体制机制研究、战略思路和未来展望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四大板块、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
本书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聚焦我国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部门,通过专家视角深入剖析影响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的重要问题,通过到相关领域调研和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座谈收集*手资料,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本书将由近30篇独立的研究论文组成。本书将汇集东北三
《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新结构经济学之路》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历史性变迁,归纳了主导世界发展思潮的历史性变革,追踪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变迁历史轨迹,总结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标杆测评了每个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编制了结构转型升级的达
林毅夫教授在目前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中详细分析了结构变迁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正反两个方面——促进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结构变迁的因势利导作用和违反潜在比较优势的错误干预,然而,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纷繁复杂,政府的因势利导原理只是一个基准,难以概括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政府干预所内生的两难困境。以这些发展过程中的两难
本书首先介绍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战略环境评价的意义和挑战,总结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战略环境评价的国际和国内现状。通过梳理碳足迹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特点,构建战略环境评价中碳足迹评估的技术框架。然后,明确战略环境评价中碳足迹评估的三大重点任务,即碳足迹结构解析、经济部门间隐含碳流动分析和碳足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