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了镇赉县从石器时代至清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精选镇赉县多年来发掘出土及收集、采集的文物集结成册,基本反映了镇赉县各时代考古学遗物的特点。精选镇赉县多年来发掘出土及收集、采集的文物集结成册,基本反映了镇赉县各时代考古学遗物的特点。
本书介绍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泗洪顺山集遗址的发掘情况,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顺山集遗址的发现,特别是环壕聚落的发现,对青莲岗文化的研究及苏北地区早期人类聚落址的分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晋东南地区早期文化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以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浊漳河上游地区为目标,采用了传统的考古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遥感影像,对早期文化遗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摸底调查。通过对该区域内仰韶早期、中期、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商时期文化遗址内的遗迹和遗物进行记录和分析,较为全面得
孝感叶家庙
本书是狮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2011~2012年,为配合广东省大遗址保护规划,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六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其中秦汉时期城址的发现是本次工作的主要收获。此次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
白城永平辽金遗址2009-2010年度发掘报告
大体可以了解到目前所知最早的铜盘出现在商代早期,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发展到高峰期,战国时期又逐渐衰落,经历了这么一个由发展、鼎盛到逐渐衰落的过程。东周结束后,铜盘并没有立即消失。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仍有铜盘出土。
《淅川阎杆岭墓地》是南水北调巾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河南省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淅川阎杆岭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淅川阎杆岭墓地》系统地介绍了阎杆岭墓地发掘的墓葬208座,这些墓葬包括战同时期的楚墓,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秦人墓以及两汉时期的墓葬。全书就发掘成果,对墓葬形制、主要随葬品的类型学、年代、分期、文化内涵、埋葬
赵杰娃山头汉墓群位于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挡子口村,是一处以汉代时期为主的墓地。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两汉时期墓葬56座,其中土坑墓32座、积炭墓5座、砖室墓19座。《淅川赵杰娃墓地》系统地介绍了该墓地56座汉代墓葬的
《中国·郑州考古(二十):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对已发表的新砦遗址发掘资料和新砦文化研究文章进行了汇总,共收录文章62篇,分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与简讯、综合研究、新砦城址研究、新砦遗址出土遗物研究、新砦遗址多学科研究、学术争鸣、回顾与前瞻七个部分,是全面了解新砦遗址和新砦文化的综合性著作,具有极强的资料性。 《中国·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汤阴五里岗墓地的700多座战国墓葬的考古报告成果,对于研究豫北地区战国的葬制葬俗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汤阴五里岗墓地的700多座战国墓葬的考古报告成果,对于研究豫北地区战国的葬
近年来,郑州地区考古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眩目,使人震撼。这些大发现颠覆和更新了人们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重构了中国上古史,有17项成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构中国上古史的考古大发现:郑州地区重大考古发现纪实》请参与这些大发现的考古工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他们
大师姑遗址位于郑州西北郊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是一座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城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2-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对遗址进行了连续的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入选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本图录为大师姑遗址2002-2003年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
本书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物精品图集,时代从旧石本书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物精品图集,时代从旧石器到宋元,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本书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物精品图集,本书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
《许昌考古报告集1襄城前顿与许昌十王墓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襄城前顿墓地和许昌十王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襄城前顿墓地,共发表51座墓葬,时代包括战国、东汉、唐、宋以及明清时期;下编为许昌十王墓地,共发表灰坑7个、灰沟1条以及墓葬34座,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两汉及宋代。为研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学术系列丛书:辽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针对辽代墓葬的特点,设立契丹大型墓葬、契丹中小型墓葬、汉人墓葬三个专题分别予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墓葬等级制度的发展、制度与习俗的互动等问题作以总结,并深化对分区分期问题的理解,指出辽代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差异与阶段性变动是左右其墓葬历史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因素所在。
《鲁山杨南遗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鲁山杨南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为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平顶山市鲁山县磙子营乡杨南行政村的杨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45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灰坑
淅川全寨子墓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的墓地。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广新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此次共发掘墓葬151座、灰坑1座,其中战国秦汉墓140座、明清墓11座、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档案编写无例可循的现状和问题,《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档案编写初探》通过对敦煌研究院近年开展的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档案编写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定义了一些基本术语,从档案编写内容和组卷要求等方面说明了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归档方法,给出了“什么阶段”由“哪个主体”形成和搜
金灯寺墓地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金灯寺村北,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2006年7-9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比较丰富的战国、东汉、隋、宋、清至民国等不同时期遗存。全书以遗迹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此次发掘成果,为研究新乡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不同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