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典为一本普及复合材料工程各科专业知识的专著。收词涉及聚合物基、金属基、碳基、陶瓷基、纳米、智能、功能等复合材料的材料与工艺、设计与强度、性能与试验、生产与质控、应用与修补以及模具等方面的词汇。收词兼顾中、英文需要。除词目附英文名称外,还收入了大量英文缩略语。本书是一本具有辞典/手册双重功能,并可汉-英双向查阅的适用
本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硅酸盐微纳分级结构和不同碳材料复合的方法,以及复合物在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优于纯硅酸盐的原因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硅酸盐材料的结构和硅酸盐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方法和研究现状;石墨烯包覆硅酸镍微纳分级结构、碳包覆硅酸锌微纳分级结构、硅酸铜/石墨烯三明治结构、四氧化三铁镶嵌硅
本教材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相关企业用人需求,以“任务引领,做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原则,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编写内容紧密联系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生产实际,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特点,体系完整,思路创新,视角独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体内容有:常规塑料成型的物料介绍及
《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生长机制、零维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特殊结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先论述纳米材料的合成机制,再分别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纳米材料合成进行论述,最后再全面论述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特性、应用等。《纳米材料合成及特性
本书的主题是代表性体元(RVE)和单胞(UC),它们是多尺度数值表征复合材料、超材料等现代先进材料必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对该领域作了系统的综述后,着重介绍关于RVE和UC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对称性的识别和利用,建立了一个在逻辑、数学、力学意义上严谨的理论框架,为多尺度分析这样典型的边值问题提供正确的边界条件,以确保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主要基于实验“试错法”,其研发周期长、效率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和新材料数字化研发模式能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本书基于计算、数据、AI和实验“四位一体”的新材料集成式智能化研发理念,提出了基于材料基因编码的新材料智能设计范式,从企业级新材料研发和面向科研的材料计算视角,重点围绕高通量
本书包含基础实验27个,综合和设计性实验23个。第一部分以材料类基础实验为主,介绍了材料组织结构表征方法和性能测试相关技术实验;第二部分以材料制备和成型的综合实验为主,除涉及金属材料铸造及热处理基本技术实验外,增加了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性能分析实验,并包含功能材料的制备分析实验;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
多孔材料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用途涉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子、通信、冶金、机械、化工、生物、医学、环保、建筑等诸多领域。全书内容分为多孔材料基础部分和多孔材料应用部分两个主题。其中,第1章至第5章为多孔材料基础部分,主要介绍多孔材料的有关概念、基本结构和常用制备方法等基础知识,以及其基本参量和性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根据材料研究的思路,从点(成分)到面(形貌)将材料的分析和表征方法分为化学成分研究、分子结构研究、物相结构研究和微观形貌研究4篇。每篇起始,对每一类表征方法的共性进行分析和介绍,每一章的表征方法着重介绍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实例,以及应用方向,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和科研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际运用。本
计算颗粒材料力学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离散颗粒力学和多尺度力学的理论,利用计算机和各种数值方法,解决颗粒材料中力学及与其耦合的多物理过程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经历了连续体途径、离散颗粒体途径以及结合了离散体和连续体模型的多尺度途径的发展历程。《计算颗粒材料力学:从连续、离散体到多尺度途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作
《混凝土弹性与粘弹性多尺度理论》介绍了混凝土弹性与粘弹性性能的研究现状,包括均匀化理论和分数阶微积分理论,从微观、细观到细-宏观尺度研究了水泥浆体、混凝土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弹性及粘弹性性能,阐述了各尺度因素对混凝土(粘)弹性性能的影响,以及尺度传递特征。《混凝土弹性与粘弹性多尺度理论》综合了理论研究和部分数值、试验验证
《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的核心内容定位于研究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热输运规律,系统介绍纳米结构中载热子的微观热输运机理、热输运和热物性对结构的依赖性、热流-热导率-温度场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包括弹道-扩散导热、纳米结构的等效热导率、弹道约束热阻、热波、声子水动力学与第二声、低维材料中的反常导热、声子拓扑效应,以及
本书结合近些年已取得的许多重要进展以及作者在唑类高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基础,系统地介绍了唑类高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结构表征、爆轰性能与安全特性、应用方向等多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七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单环唑类高能材料,第3章为双环唑类高能材料,第4章为三环唑类高能材料,第5章为多环唑类高能材料,第6章为唑并嗪类高能材料,
随着编织工艺的快速提升、制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业发展对材料特殊性能的需求,编织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书对编织复合材料进行参数化设计、力学性能分析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给出了编织复合材料从结构设计到性能评估的系统方法。本书共8章,内容涉及2.5D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细观尺度建模、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和力学性能预测等
本书从基本原理出发,密切结合实际,介绍了各类常见的表面与薄膜制备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介绍了表面与薄膜相关的基本概念、内在原理,分析了各类现代表面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应用实例以及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表面技术概论、表面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薄膜气相沉积技术、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涂覆技术以及表面分析与表征技术
本书以氮杂碳纳米材料催化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为主线,主要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构建了含不同过渡金属、不同类型氮、不同氮配位数的氮杂石墨烯模型,在电子-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各种结构催化剂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机理和催化性能,分析了可能的氧还原反应机理,计算了中间涉及的所有可能的基元反应的反应能和活化能,通过比较活化能
二维材料是近年来兴起的以石墨烯为代表一类单原子层厚度的全新材料体系。受热力学涨落的影响,二维材料天生具有褶皱。褶皱是自然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仿生人工表面起皱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适的表面结构化方法。本书重点介绍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在曲面上人工起皱的方法、工艺、性能及其应用。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表面褶皱概述;第2章与第3章
本书为“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技术丛书”之一。主要围绕先进材料激光制造原理、技术与应用展开论述。本书详述激光与不同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尤其是以飞秒激光为代表的超快激光与材料作用的新机理和新效应,并由此发展多种先进激光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激光溅射沉积技术、激光退火技术、激光三维微纳打印光制造技术、飞秒激光非线性光刻技术、飞秒激
本书以零件结构设计与成形方法适应性为主线,介绍常用的材料成形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及相应零件成形工艺设计,并选取典型零件进行结构工艺性实例分析。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金属材料的铸造成形、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金属材料的焊接成形、粉末材料烧结成形、塑料加工成形和3D打印技术。本书结合当前**研究成果,适当增加了一些
本书为“聚集诱导发光丛书”分册之一。作为第一本系统地总结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研究的书籍,本书邀请多位相关方向研究的学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DNA、蛋白质等都是典型的手性分子,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手性也是合成化学中光学活性材料制备的重要元素。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兼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