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原名《诗学通论》,初成于1932年底。1933年到北大外文系求职时,朱光潜向胡适提交的就是《诗论》,胡适看了大为赞赏,不仅聘朱先生为英文系教授,还邀请他到中文系讲了一年“诗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此次发现的即是当年朱先生在北大的课程讲义,油印大16开本。正文共七章,约10万字。 《诗论》是朱先生的代表作
《叙说的文学史》运用叙述学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讨论文学史的性质、结构、叙事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这部著作将分为七章:一章梳理并讨论已有的学术成果(如艾略特、韦勒克等人的文学史观,以及西方对文学史写作的讨论);第二章将讨论文学史的虚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第三章讨论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第四章讨论文学史
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这里丽既包含作家辛勤劳动的汗水,又包含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才情智慧,也包含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甚至包含作家的烦恼、痛苦和不安,当然也包含作家对读者的引导和期望。任何文学创作既是作家与社会、历史、生活这些外在的现实发生碰撞、对抗、融合、交流的过程,也是作家
《文学是什么》从模仿与表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美与真、游戏与布道、内容与形式关系、作家创作论、文学体裁、接受美学等多个方面简明畅达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包含文学内涵与外延的浓缩图景,有助于读者短时间内了解“文学是什么”这一论题,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普及读物。
本书通过与西方批评家的对话,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文学文体学的特点、性质和功能,探讨了将文学文体学应用于小说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两者有互为补充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小说翻译中的词语和句法选择,凭借丰富的语料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揭示了以往被忽略的种种翻译现象,包括词语表达的“不合逻辑”与反讽、逼真性和强烈
本书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是对比较诗学的概括性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比较诗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诗学的重点与难点;比较诗学的特点与评价;对比较诗学的研究建议。第二部分是对比较诗学的理论论述的选目及导读,如钱钟书《谈艺录》,乐黛云等《世界诗学大辞典》,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等。第三部分是
本书在综合考察后现代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各种代表性流派的基础上,提出以建设性后现代主张的问题意识为基础,秉承建设性后现代“在现代世界彻底自我毁灭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等”的宗旨,力图从后现代思想理论中,挖掘其创造性的存在物、本体论的平等观、生态主义、有机整体性、过程性等富于建设性的理
本书是弗洛伊德写的有关达芬奇童年记忆的心理史学经典著作,对达芬奇的一些画作进行心理学潜意识状弗洛伊德利用临床精神分析法对达·芬奇的性心理踪迹研究,这是他唯一一次大规模地涉足传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研究的主题从早年开始的列奥纳多的感情生活,其艺术和科学冲动之间的冲突,他的性心理历史轨迹,到同样重要的次主题:创造性艺术家
长期以来,衡量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一直被囿于是否能让译文在各个方面与原文实现对等这一框架内。这种衡量模式过于注重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译者、目的语读者和译文没有足够重视,忽略了译者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影响译文成败和效果的目的语文化社会因素也多有疏忽。 为了亲身体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不但
《跨文化之桥》是作者自1987年出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后十余年间,有关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教学和思考的结集,包括"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传统,在现代诠释中""重新解读当代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收录了作者四十余篇文章,涉及跨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如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中西诗学对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活动,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动。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规范的学术训练。本书即是进行的此类尝试,辑选硕士研究生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详细交代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缘起、材料收集、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
叙事空白指的是叙事作品中的某些意义在文本中未被传达出来或未被明确传达出来的现象。它是一种十分普遍而又重要的叙事交流现象。小说中的省略让文本意义“隐而愈显”;戏剧中的静默让观众感受到更大的震撼;电影中的空镜头让观众久久回味……迄今尚未有人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此加以深入研究。本书试图从广义叙事学的角度,采用理论阐释法和文本分析
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本书收入了作者的28篇文论和评论,对当代文学、绘画理论、思想文化作出富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全书分为三辑,“感觉之阈:一种理论设置”概述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一个理论设置——艺术感觉论;“批评之象:视角与谱系”从“五四”文学批评背景的视角,讨论现代作家论的谱系以及香港早期文学的历史演进;“解读之惑:敞开了什么”从人
本书依据作家自身的经验和特点,重点从创作的角度对小说的修辞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分为八章,包括小说修辞,小说修辞理论评述,影响小说修辞的因素,小说构思的修辞形态,小说人物修辞,小说情节修辞,小说结构修辞,小说语言修辞等。
小说创作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并拓展的,这种拓展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正如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艺术家。本书引入了美国创意写作研究界的相关成果,力图从叙事创意设计的意义上探寻各种可操作、可模仿的小说写作技巧,研究小说写作教与学的原理和方法。书中包含作者执教小
本书绝大多数文章所涉笔的都是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从业者无法轻易绕开的重大主题,例如城市美学、图像增殖、虚拟现实、身体美学、小说伦理、女性书写等内容。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
“文化诗学”是新时期文艺学的延伸与超越。它受到过“文化研究”的启发,也与美国学者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后又称“文化诗学”)有着某种关联。但它又是从中国的文学理论实际出发,具有中国内容和形式的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着重分析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前提、学术背景、现实依据、基本构想、精神价值、实践路径以及它与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简介:中国正值开放盛期,翻译的作用不言自喻。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译文质量不高,甚至笑话百出,亟需认真对待,切实改进。胡兆云所著的《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旨在与同行同道共同探讨翻译问题,进行翻译批评,本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评论翻译、探讨翻译,提醒译界内外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