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的子课题“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选址”实施以来全面系统阐述其研究进展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在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火山学、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固体流体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遥感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在云南腾冲地区构造、花岗岩、火山岩、火山气
本书分为上下册,以地震学中经典的Lamb问题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以及Lamb问题的两种解法。上册在理论地震学的框架中,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弹性动力学的位移表示定理、震源表示定理及等效体力和地震矩张量、无限介质中的地震波问题,并在回顾Lamb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Lamb问题频率域解法的基础理论和
本书系统介绍了Python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Python概述、Python语言基础、Python序列对象、Python程序结构、Python函数、文本处理(一):Python字符串、文本处理(二):Python正则表达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文件与文件夹。本书结构合理,内容循序渐进,取材得
本书以冰冻圈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过程、气候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农业、工业;资源、灾害;影响、适应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冰冻圈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高原与高山地区、极地地区的区域冰冻圈地理概况进行专门介绍。本书由绪论,冰冻圈形成机理及与其他圈层的联系,冰冻圈类型、分布及变化,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本书紧紧围绕制约活动断裂带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对安宁河活动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现今分段活动性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断裂带附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与断裂带关系。探索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活动断裂带对地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洪水概率预报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洪水概率预报作用、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要素耦合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基于误差分析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实时洪水风险评估方法等;其次提供了诸多应用实例,以供读者参考。
陈运泰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为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陈运泰院士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本书选录了陈运泰院士自1971年至今所发表的60篇论文,内容涉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以流域为研究单元,瞄准陆地表层研究的难点问题,建立系统研究的思路,以认识陆地表层多要素过程为核心,以集成研究为重点,以期达到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全书分6章,分别介绍了黑河计划的背景、天空地观测系统
本书在广泛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从叶片到流域尺度的生态水文学主要理论进展及前沿发展方向;从学科体系角度,分别阐述陆地植被生态水文、水域生态水文、环境生态水文、城市生态水文以及流域生态水文等主要领域的基本内容、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较全面地展现生态水文学理论框架及知识体系。
冰冻圈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物理特征是冰冻圈各种过程、机理和模拟研究的基础,是冰冻圈科学的核心内容。本书依据冰冻圈变化机理研究和冰冻圈模拟的需求,重点对冰的物理性质及冰冻圈力学和动力学、热学和水热过程予以阐述。全书着重对冰冻圈主要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同时给出必要的概念示例图、经典的实验数据和公式。
本书以面向公众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与服务为主线,介绍了地震灾害信息特点以及多源信息、公众在地震灾害采集和分析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地震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围绕公众参与式的地震灾害信息分析需求,阐述了PPGIS、基于网络众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基于遥感监测和台站的地
本书是在对赤水河流域研究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以划定的赤水河流域及其典型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植被、气象、水文以及土壤类型等多源数据为支撑,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植被以及水文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对流域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差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
本书把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问题扩展到第三方——地下质量的迁移,研究了三者间的关系。将中国华北、云南两地区重力的信息数字化并组成时间序列(长度分别为12、14年),发现地震的发生与重力场变化和地下质量的迁移有关。地震往往发生在地下质量的迁移率、重力场重力变化强度达到其极值的那个时刻。地震发生与地下质量迁移有关的发现
本书以河岸带潜流层为研究对象,借鉴河床潜流交换理论,通过数学推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揭示了均质与非均质、有植被与无植被河岸带潜流层水动力、溶质迁移、生态学等动态机理,建立了蜿蜒河岸带坡面水压力分布方程,提出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态修复思路、步骤和基本措施。本书从基本概念到动态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了河岸带潜流交换理
本书主要介绍地磁异常快速、精细反演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应问题,提出剩磁条件下的磁异常振幅反演技术、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技术;以及通过磁异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异常分离方法,讨论强磁性体的退磁作用及磁场响应特征,介绍剩磁与退磁同时存在的复杂条件下地磁异常反演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粒子群、蚁群、鱼群三种群智能算法在重、磁、电、震地球物理数据反演中的应用,包括算法的起源、发展和数学模型,展示三种算法在理论模型数据及实测地球物理数据反演中的应用,讨论算法的收敛性与不确定性等问题。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
在天然极端暴雨条件下检验水土保持成效,可为未来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重要借鉴。本书针对2017年7月26日无定河流域的特大暴雨事件,深入调查了区域水土保持设施损毁情况,科学评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分析了研究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入黄泥沙的影响,提出了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