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
常林炎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本书分为《三国演义》评论与鉴赏明清小说研讨关汉卿研究诗文评议论学杂著附录六个部分,从所涉内容类别可以看出常林炎先生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在继承、开创、总结、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卓有成效的治学风格。
南宋笔记不仅表现了其时士人复杂的心境和精致的趣味,而且拓展了笔记文体的艺术潜力,在笔记文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从南宋笔记作者的时代境遇入手,探寻创作主体面对困境所做出的艰难抉择,由此考察他们笔记作品中所展现的多维心境,进而把握其作品所蕴含的时代主题意蕴、独有的审美特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
本书为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参会代表的主要论文28篇,内容包括柳宗元思想研究、作品内容与艺术研究、文献考论、研究新视野等四部分内容,代表了近时期柳宗元研究的成果。
本书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分“思潮比较论”“流派比较论”“文论比较论”“创作比较论”四个方面,以每章均为七节的对称均衡的布局结构,以点带面、连点成线,从不同侧面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关联做了比较分析,发现并解答了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系列重要课题,指出了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
本书以王世贞诗文思想研究为中心,对《艺苑卮言》之外的王世贞诗文论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包括部分散佚文献,弥补了《艺苑卮言》之外王世贞诗文论资料的缺失。立足于翔实的文献资料,进而对王世贞的复古实践和其一生的诗文论进行重新认知,提出新论,构建其诗文论体系。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六辑,分为专辑:纪念王伯祥先生130周年诞辰、专辑:纪念俞平伯先生120周年诞辰、
学界一般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现代中国之始,《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的考察视域大体上与此相应,但又不完全从严格意义上加以囿限。譬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既是典型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又是学界公认的现代文学研究论著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就是泛指20世纪以来在我国产生的广义上的
本书将活跃于1930-1950年代一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从以往零散的关注整合为一个群体来研究。作者选取了除目前研究已比较充分的林语堂之外的七位作家,分别从其代表作入手,研究他们的创作特点和文化思维特征,以及他们客观上在英语世界中所建立起来的中国形象。书中由内致外,层层递进,进而探讨了这些双语作家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独特的作家,他虽双腿残疾,却创作了众多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命运的无常和生存的焦虑触发了他深邃的思考,对生命奥秘的执着追问是他创作的主要动力。遥远的清平湾、与地坛的往事、合欢树下的思念、轮椅上的眺望……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和人生,让我们感受他温暖的文字,触摸他动人的灵魂。
从《匆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到《春》《荷塘月色》中的诗情画意,再到《背影》对父爱质朴深情的叙写,朱自清的文章以其清丽、真淳的情感底色涵养了一代代读者。今天为什么要读朱自清?为的便是“文化”二字,从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能读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
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是南朝产生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族之一,“兄弟及群从诸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梁书·刘孝绰传》)。刘氏家族是南朝文学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其家族文学可谓是整个南朝文学史的缩影,完整地体现了从元嘉文学到永明文学、再到梁陈文学的演进轨迹,上接魏晋,下启隋唐。本书对刘氏家族的文学成
冯健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的批评活动与共和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参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近50年的文学史进程,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面貌。本书选编冯健男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废名研究专论”,第二遍“文学理论介入”,第三遍“现当代文学批评”,以展现其
一说到关于吃食的文章,我们就会想起《端午的鸭蛋》;一想到鸭蛋,我们就会想起那个爱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最后十七年疯狂写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坛大家的席位。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在他离世二十几年后,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汪曾祺?虽晚仍翠枇杷树,他的作品将一直滋养着我们。
本书在校订《朱泽吉学术论文选集》讹误的基础上,收入了《<儒林外史>所秉持的公心——谈贯穿在长篇中的道德意识》全文(原书只有节要),增入《可敬的师范,可感的师恩》《<元明清诗选>校阅散记》两篇文章。全书共分为四辑,收录朱泽吉先生在文学和文献学研究领域方面的成果,对于当今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亦
中国现代小说甫一开始就被死亡阴影笼罩,充满时间焦虑和生存焦虑。本书使用个案解读、比较研究、外部研究、因果互证等多种文学理论研究和分析的经典方法,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点,研究现代作家的精神追求与小说的审美取向、现代作家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思想启蒙的困境,挖掘现代小说死亡书写的精神内涵、死亡叙事视角的转换和不同话语
本书根据周作人的讲演记录稿编成,是他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的系统总结之作,为研究现代文学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是黄侃先生对《文心雕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文心雕龙》中的文字典故进行了诠释,发表了诸多独到的精辟见解,对其中理论的阐发,也极具启发意义,可谓直探文心。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其文学思想涉及“藻缋成章”的本质观、“归于雅驯”的语言观、三维一体的功能论和“骈文正宗”的文体论等多个方面,同时他也展示了对多种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重视和实践运用。本书在全面梳理刘师培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多维探讨促使其文论生成的文化语境,其中既有家学、乡学和传统文论的积淀浸润,也有西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