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在鉴定C3植物的蒸腾效率及示踪物鉴定植物的水分来源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书介绍了宁夏不同生态条件下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在鉴定小麦及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的研究案例,并基于大量的田间及盆栽试验数据,归纳总结了应用碳、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进行小麦及苜蓿抗旱节水高产品种选育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的关键技术
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与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本书对获得的大量调查数据、鉴定评价结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全书共九章,第一章概述了广西蔬菜产业基本情况和广西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概况;第二章至第九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在2015~2018年实施上述两个项目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工作,本书概述了广西花生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历史来源,以及普查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情况;选录了223份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花生种质资源,图文并茂,介绍了它们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本书概述了广西杂粮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和优异特性,选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两个项目收集的高粱、谷子、?子、薏苡、籽粒苋和荞麦种质资源265份,对每份资源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利用价值加以详细介绍。
本书概述了广西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的分布、类型、特性,以及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书中选录了386份栽培稻资源和59份野生稻资源,介绍了每份资源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并配以相关性状的典型图片。
本书概述了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特色,介绍了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玉米农家品种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本书选录了375份广西玉米农家品种,包括普通玉米192份、糯玉米141份和爆裂玉米42份,同时展示了每份玉米农家品种形态特征的图片,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利用价
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支持下,作者团队对部分综合性状优良、栽培范围较广的食用菌品种及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分析与评价。基于上述调查和鉴定评价编写本书,本书共三章,分别介绍了广西食用菌种质资源概况、栽培食用菌种质资源、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每份种质资源的采集
本书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花卉类)项目成果编著而成,主要介绍了广西花卉种质资源概况及调查收集的兰花种质资源、金花茶种质资源、茉莉花种质资源、苦苣苔种质资源、杜鹃花种质资源等多种广西分布或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
本书作者经过野外和市场调查、民间咨询和文献整理,挖掘出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地区自然分布的248种森林蔬菜,其中蕨类植物13种,被子植物175种,菌物60种。分类上,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科的分类系统分别采用了PPGⅠ系统和APGⅣ系统,科内种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序;菌物科和种均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序。本书对茂兰地区分布的主要森林蔬
本书以编者十余年对蜂胶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总结了近年来在蜂胶的主要活性物质上引入不同官能团进行的镶嵌式化学结构修饰合成多种衍生物,并对这些天然活性物质及其结构修饰的衍生物进行了现代化研究。本书介绍了蜂胶的来源、活性物质概况;选择研究较深入的黄酮类槲皮素和芦丁、萜类石竹烯以及有机酸类咖啡酸苯乙酯等,分别对其结构修饰
本书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角度,确定了灌区适宜地下水开发的区域,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后灌区地下水动态与盐分长期演化特征,提出控制灌区盐渍化风险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河套灌区适宜实施井渠结合的面积分布。②确定河套灌区适宜的渠井结合比。③预测灌区实施井渠结合后地下水动态。④预测井渠结合膜下滴灌实
为在祁连山区合理恢复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减少的青海云杉林分布面积,需要通过合理经营青海云杉林,充分发挥其水文调节、木材生产、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书系统总结和论述青海云杉林的空间分布、物候响应、林分结构(树高、胸径、年龄、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地植被和枯落物层盖度等)、树木生长等植被特征,及其影响下的蒸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概念、内涵、形成及发展历程,理论体系的构架和实践效果,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生产体系构建的支撑性理论——“家畜基因型与环境匹配理论”和“以草地生物量、牧草代谢能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指标的草畜平衡三级评价理论”,并对该理论从基本原理上给予阐明。
本书围绕引发小麦倒伏的外部气象因素、植物内部自身因素、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选育方法及小麦抗倒伏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四个方面,在介绍小麦倒伏与刮风、降雨外部气象因素,以及与茎秆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等植物自身内部因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选育理论、方法,以及基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群体的小麦抗倒伏性测定装置的设计及
试验侵蚀学:水土保持试验的理论与实践(英文版)
本书分动物产科病及护理、实训两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动物产科生理,动物产科疾病及护理,新生仔畜疾病及护理,乳房疾病及护理,产科实训等。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兼顾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与测定分析方法。首先总体介绍了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作物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然后详细介绍了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嗜好作物的品质指标及分析方法。本书融合理论与实验为一体,既有系统性的理论介绍,又有具体的实验操作,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系统实用,并附
本书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在考虑济南市应用下沉式绿地的气候条件和空间条件的情况下,将绿色环保无污染、成本低的高吸水性树脂应用到下沉式绿地中,探讨了下沉式绿地结构中人工复合土壤在不同铺设深度、铺设位置以及不同混合比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累积入渗量、入渗率以及湿润深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人工复合土壤的重复利用效率、平均脱水时
本书内容建立在作者近20年科研和教学工作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第一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基本概念、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基因型值和广义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6章为第二部分,介绍双亲群体遗传分析,包括两个座位的基因型理论频
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历经20余年,在深入研究弱光生态区杂交籼稻高产形成、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机械化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著述。全书共分7章,紧扣弱光生态区的典型特点,全面论述了杂交籼稻根系发生与生长、分蘖发生与成穗、颖花建成与结实、籽粒灌浆与充实等高产形成的规律,以及高产品种、生育进程、养分调控的高产定量化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