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冰冻圈遥感原理、冰冻圈各要素的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以及冰冻圈信息系统三大方面介绍了冰冻圈遥感学的内容,其具体内容由6章组成。第1章为冰冻圈遥感学概述,主要介绍冰冻圈遥感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已有的用于冰冻圈监测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第2章根据不同的遥感类型介绍了冰冻圈遥感原理,包括可见光遥感、主被动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
本书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相关调查与评价工作,更新了浙江省重要海洋资源(包括深水岸线和港口航道资源、沿海滩涂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能资源)的基础数据,从资源量、资源承载力及典型海洋资源开发案例三方面对浙江省重要海洋资源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
冰冻圈灾害是冰冻圈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降低冰冻圈灾害风险,减轻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影响是保障冰冻圈作用和影响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以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冰冻圈灾害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
海啸一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池内的波浪”。与伴随着狂风骤雨的风浪和风暴潮不同,海啸的发生常伴随着强烈的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大范围的海底滑坡。结合国际、国内海啸预警技术发展的实际,本书系统总结了现代地震海啸预警技术的发展和业务实践,探讨了地震海啸的生成、传播和演化机制;介绍了海啸数值计算方法,特别是对我国自主开发的C
本书系统地阐述地质体三维形态分析的原理、模型、算法与实现参考,给出该方法在凤凰山铜矿、丁家山铅锌矿、香花岭锡矿深边部找矿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地质体三维形态分析是作者在开展隐伏矿体三维预测的长期实践中提出并逐步发展形成的,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栅格模型的地质体三维形态定量分析”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地质体三维形态
本书为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的阶段成果,主要介绍丹霞地貌的基本问题、理论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等问题,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本书吸收中国90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丹霞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外营力作用、演化规律、分类系统、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特
本书以电磁随钻测量系统为例,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电磁随钻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测量参数、评价指标、系统设计和所涉及的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低频电磁随钻信号的衰减模型以及影响电磁波传输的主要因素,井场噪声电磁噪声的采集系统以及基于Bootstrap方法的井场噪声的统计特性分析,井下发射机的拓扑结构和负载等效模
本书系统地介绍重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大地重力学和重力勘探方法两大部分。第1章介绍地球重力场的一些基本概念;第2~3章讨论重力数据的测量与处理方法,其中第2章讨论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第3章介绍重力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第4~7章介绍重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重力学与
本书在我国近40年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发展和大量观测资料、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发展了现代风暴潮数值预报技术及其应用。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自2000年以来风暴潮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沿海防潮减灾、涉海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风暴潮概论,风暴潮的时空格局,风暴潮集合预报技术,风暴潮漫堤数值预报技术
本书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地质理论为指导,针对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模式差异、沉积体系分布不清、储层厚薄交互导致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在国家“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中的科研新成果,从构造演化、海/湖平面变化
本书简要介绍了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卫星定轨的主要技术和典型卫星基本情况;阐述了时空基准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论述了卫星定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的定轨技术和手段,详细分析了卫星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普勒无线电定位系统(DORIS)三种定轨技术的定轨原理,分析了影响定轨精
学科交叉与知识融通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一个主流趋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无疑是**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自然记录常被用来做人文研究,但利用人文记录来做自然科学研究则比较冷门,大概是因为资料整理工作十分费时费力。古代东亚的史籍中保有大量的天象记载,以古代朝鲜为最多。在中、日、韩、英等各国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书收集
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规划教材”分册之一,以综合性GIS知识体系为线索,围绕“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管理”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建模”“电子地图制图”“GIS系统设计与开发”等7个模块,基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空间数据,利用SuperMap平台软件,设计了21个具有综合性特点、相对独立又有逻辑关联
本书紧紧围绕探索创新土地、海洋等资源要素在城乡统筹、陆海统筹发展中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优化,以及有效化解沿海开发战略中的资源要素约束瓶颈进行分析研究。对南通市开展陆海统筹的原因、途径、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愿景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分析研究南通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国内外陆海统筹案例,形成陆海统筹工作总体路径设计;其次,探讨分析支撑
油气苗是石油、天然气及其衍生物在地表的露头,因其记录了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又是石油产区的重要线索,而具有显著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价值。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苗以分布广、类型多著称,可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油气苗研究的代表性盆地之一。《准噶尔盆地周缘典型油气苗特征信息图集》较系统介绍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苗出露的地质背景、野
《海洋工程地质学》详细介绍海洋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调查方法与勘察内容,共分7章,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的工程性质、灾害地质因素等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海底工程建设影响的分析、评价和灾害防治对策,以及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方法与勘察程序等。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大陆构造与盆地分析新方法,系统复原了四川盆地及邻区南华纪—第四纪的构造—沉积环境,重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充填序列与原型盆地演化过程,建立了四川多旋回叠合沉积盆地的成因模式。从盆地多旋回演化对油气成藏要素与成藏作用的控制出发,剖析了四川盆地的含油气系统与成
中国复杂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分布格局,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共生的区域特征日益显现。现代的防灾减灾需要在传统的单灾种评估、防范手段和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多灾种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地震地质灾害链风险识别与评估》贯彻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新方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
《致密砂岩储层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系统介绍了致密砂岩储层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凹陷高台子油层、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凹陷扶余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源内咸化湖泊相、源上三角洲相和源下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应用致密砂岩储层精细描述与建模技术,揭示了致密
剪切带与金属矿床之间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但成矿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剪切带型矿床成矿的岩石构造环境及力化学过程》选取典型的金属矿床,以湘东钨锡矿床和胶东等金矿床为例,从岩石构造环境角度出发,对成矿元素析出沉淀的力化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多期岩体-热液流体-构造剪切-脆性破裂(R,R′,T)-应力骤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