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面阐述与探讨西部现代性的一部著作。主要通过系统分析西部人文话语与西部人文形象符号形成的历史、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深入研究现代性在西部缺失或不足的现实。指出只有从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及相应的知识构建上,纳入新型城镇化语境,才能提升西部现代性水平。既需继承和发扬西部文化的既有优势,更需打破人为的西部
本书从体现中国文化精神面貌的儒释道三教,以及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当中遴选出十八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原典,按历史时序和时代影响度对其进行概说和导读,期望能使广大学子得到精神上的涵养与教化。选目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史类典籍。本书侧重导读和介绍最具中国文化精神和底蕴的原创篇章,从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提炼有益身心的格言,
本书主标题取自美国人阿林顿著作《青龙过眼》。该书配图形象生动:青龙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在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五辑,分为特稿、文学所记忆、古代小学研究观澜三个部分。
《明清文学与文献》系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书中重点以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并着力呈现明清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学科的特色。
本书是从明代文学文献与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届年会的100多篇参会论文中遴选而成的,分为“文学文献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和“文学史、文体和文本研究”三个部分,内容涉及明代文学研究领域多个前沿性话题,具有多元视角和方法论意识,旨在推动了明代诗、文、戏曲、小说研究与文本、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平衡
本书精选了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诗、词、散文中的名篇精华,共计一百多篇。黄庭坚是宋代诗坛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本着“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宗旨,矢志创新,“独立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立,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开山领袖人物。
本书在“一带一路”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视域(尤其是丝路文化论域)对中国现代丝路文学(指近现代以来的“大现代”丝路文学)进行了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既注重丝路文学研究体系的建构,又通过作家作品及文本分析深入其内部多元共生的文学形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意涵。同时本书通过对“丝路文学”概念的界定,厘清中国现代丝路文学的
2018年金秋十月,适值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此次年会,盛况空前,与会代表近300人,提交论文208篇,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为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创获丰饶,堪比秋收。为了保存年会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面和传播力,主办双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福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诵伴随古典诗文的创作而产生,古诗文的韵味、感情通过吟诵的抑扬顿挫得以真切地传达体现。作为中华学人传统的读书法,吟诵历史悠久,代代相传。《BR》郭广伟教授早年师从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的得意弟子徐仰仪先生学习诗文吟诵,后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南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亲聆过唐文治、冯振心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二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个性、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强弱”“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每人虽然只讲一次,但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最拿手的题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华。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
本书以如何\"叙述中国\"作为基本问题意识,总体性地探讨当代文学与思想领域在建构中国主体性方面的书写路径和历史脉络。这里所谓中国视野,既不是强调民族(国家)主义论述,也不是突出中国问题的特殊性,而是瞩目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思想实践的地缘政治场域和主体性诉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批判性历史经验与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全书从四个层面展开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与当代文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与知识界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本书稿历史性地分析了制约着1940—1970年代中国及其文学实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这对于摆脱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从具体的社
文学·影像·空间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形成及其功业;金莲川藩府文人的心态与情怀;金莲川藩府文人诗歌创作研究;金莲川藩府文人的文章、词曲的研究以及藩府文人文学创作与元初北方文坛等。
《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一书通过认真梳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从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诗经》、白居易诗歌、《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五四诗歌、鲁迅小说、先锋小说等,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和批评术语对中国文学中所呈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细致准确
周立波是独具个性的作家,以往因为被形而上的姿态左右,学术界对他没有客观的评价,同时对他的研究还凝固在其所处的年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本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周立波的文学转向问题,研究其从亭子间作家到左翼作家,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的转向过程。第二章研究其对文艺民族形式的追求与诠释。第三章分别比较丁玲、赵树
本书是作者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的心得,从诗、词、文三个方面,以言简意赅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表述了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独到的见解。精彩独到的心语,从中西、古今比较着眼,借助数十年对中国古典文学体验和感悟,让中国文学的智慧、深意呈现出来,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审美趣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它继承传统又超脱传统,抓住中国古诗文关键
本书以被忽视、被遮蔽的“五四”前后的传统文话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近代尤其是五四运动批判、革新传统的态度不同,这些文话著述以继承为革新,在新形势下延续了古代文章学的某些传统,是对五四运动激烈变革**的补充。本书对“五四”前后文话的核心价值做出界定,以此为基础,梳理出传统文章学理论向现代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