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山野菜定义与分类、对野菜的认识历史、北方地区山野菜资源特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的发展对策、野菜的采集处理、食用方法、中毒防治。同时选择北方地区有代表性的66种野菜,结合《中国植物志》从学名、科属分类、别名、植物学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境、花果期、采集时间等方面进行基本情况介绍,同时从营养水平、食用
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与2017年6月1日实施,我国农药管理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的根本性变化。本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农药产品登记、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推广使用和国际贸易的管理制度及其历史演变,重点是根据新时代绿色发展对农药行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变化,分农药登记、农药登记试验及试验单位、农药生产、农药经营、农药使用五个方面,系
本书共有15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讲述植物检疫与国家安全、植物检疫溯源和发展、基础理论、法理基础、植物检疫标准和技术进展。第七章至第九章分别介绍农业植物检疫、林业植物检疫和出入境检疫。第十章按照生物类别依次介绍昆虫、杂草、真菌、线虫、细菌、病毒、藻类和软体动物。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讲述转基因产品、生物资源进出境监管、生物安全
本书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气象资料再分析,系统评价了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条件、农业气候资源特点的变化和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探明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气候干旱及对产量的潜在影响,以及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估算,为确保我国粮食稳产增产及农业气象部门合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本书在开展湿渍害的监测、预警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数据融合和数据同化方法,采用地面监测与卫星遥感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资料相结合、定点试验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补充完善作物湿渍害农业气象指标;进行湿渍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构建湿渍害星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与损失评估模型、方
本书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对市区内城市森林进行了实地调查树种组成、测量了树木胸径、枝下高、冠幅基本参数以及空气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气候参数。分别从森林基本组成特征、遮阴降温增湿功能、物种多样性保护功能、固碳释氧功能、滞尘功能、其他功能及调控提升功能等六个方面探究了哈尔滨市城市森林基本特征与生态服务功
由于化肥的连年大量施用、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和复种指数的增加,烟田土壤质量出现了退化,包括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直接影响并限制了烟叶品质。鉴于此,作者在对河南省烟区土壤适宜性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与烟叶品质的关系,进而连续多年、多点系统的开展了一系列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包括秸秆还田、农家肥应用、绿肥种植翻
该书是基于作者对青藏高原森林生态历史十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了树木年轮生态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森林衰退、高山林线与树轮网络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青藏高原树木年轮生态学的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各章节既有总体研究概述,也有详细实例阐述。本书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树木年
本书以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实践中的主要障碍问题和应用实践中与目标实现的差距,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作物高产潜力,实现可持续高产为根本目标,重点研究三大作物可持续高产的共性理论与技术途径,进行轻简化、机械化、资源高效和节能减排的超高关键技术创新,开展东北玉米水稻、华北小麦玉米、长江中下游水稻的可持续
多酚类物质因RoOH的存在,能形成有抗氧化作用的氢自由基(Ho)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等的活性,从而保护组织免受氧化作用的损害,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等作用。研究表明,甘薯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如黄酮类、绿原酸等。本书将带领广大读者系统全面地认识甘薯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结构、生物活性、提取纯化技术及其开
本书介绍了不同冷却方法和储藏温度的条件下,冷却猪肉色泽、保水性、嫩度等品质及流变性、质构等加工性能的变化,得到了合理的冷却方法和储藏温度,为提高冷却肉的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书适合从事肉制品加工的科研技术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玩转盆景》在介绍盆景历史、盆景风格及流派、盆景用材、盆景基本技法及养护知识的基础上,以图文对照的方法重点讲述了15种盆景的制作方法,*后介绍了盆景陈列及新赏。本书详略得当,制作方法详实,上手快,可供盆景爱好者参考阅读。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防控常用优质农药》以落叶果树的病虫害为防控靶标,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主办的中国农药信息网上发布的优质农药为基础,精心选择了239种优质农药(其中单剂119种、混配制剂120种),分别从常见商标名称、主要含量与剂型、产品特点、适用果树及防控对象、使用技术、注意事项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重点内容为使用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我国也深受其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经过20年的跟踪研究,填补了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缺席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空白。全书以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分为总论、分论和展望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现状态势、成因机理、治理举措与治理成效,系
本教材分为水产概况与基础理论和水产技术与工程两部分,共九章,构建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水产学体系和框架。上篇水产概况与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水产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动物病害等方面内容;下篇水产技术与工程主要包括渔业资源与捕捞、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休闲渔业与渔文化和渔业管理等方面内容。使读者掌握水
教材针对种子加工、贮藏与检验理论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相关内容。其中,种子加工贮藏包括种子物理特性测定,种子加工设备、贮藏仓库管理,种子包衣、丸化、引发处理等,种子检验包括扦样、净度分析、种子发芽、生活力、活力、真实性、品种纯度、种子水分、转基因种子、种子健康测定等。
该书以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贯彻始终,实验室模拟全球环境变化(污染、低温、干旱等)为主要手段,并结合海洋学与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多环芳烃、低温和干旱条件下红树林中生态系统(微生物、红树植物)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全书共分8章,阐明了污染、低温、干旱等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固氮微
本书主要针对紫色土区的土壤侵蚀形成机制,阐述了紫色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流失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针对紫色土区的4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详细论述了这些措施的水土流失响应特征和作用机理,并从“求-供”和“产-望”两个角度建立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别从“点”尺度进行了不同水土
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合理地利用宝贵的农田作物多样性?世界上的成功模式有哪些?如何从遗传、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这些一直困扰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本书基于二十年的全球研究,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本全面介绍农田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参考书。展示了生态学、作物
本书立足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从地面-低空-卫星尺度全方位开展北方水稻的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包括西北水稻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参数的高光谱特征,水稻叶片和冠层光谱反射特征;水稻各生育期主要生物理化参数的叶片和冠层光谱响应规律,农学参数特征光谱和敏感光谱指数提取;基于地面叶片和冠层的水稻生物理化参数高光谱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