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国内外农田实际生产状况,系统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农田土壤优化管理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及各种技术对土壤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效应。重点从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物料培肥技术、种植覆盖作物技术、生物炭施用技术和盐碱土生物改良技术等方面入手,根据土壤生态优化原理,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宏观
农谚是谚语的大宗,是重要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农谚即历代躬耕于陇原的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稼各种传统农业要素的规律性认知和总结,集中反映了他们关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朴素智慧。本书历时十年,广采历代文献中的甘肃农谚一万六千多条,共分为农本、气象、农时、农艺、作物、灾害、畜牧、林副渔八编,每编之下,再详为之分类,校订异文
本书从认知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入手,阐述了土壤侵蚀基本理论、土壤侵蚀发生及其发展规律,为读者掌握土壤侵蚀调查和监测基本技能、具备初步掌握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和独立进行土壤侵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管理等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
《采煤塌陷区受损农田整理与修复》基于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工矿区农田损毁类型及整治分区,在工矿区,尤其是采煤塌陷区受损农田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技术、水利设施整治与修复技术、质量等级提升评价、精细化整理施工技术和精细化整理信息化平台研发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内容对开展工
《堆肥有机质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是一部介绍生活垃圾堆肥过程有机物组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的专著。以堆肥过程微生物直接利用的有机质——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为介质,采用现代光谱学(紫外、红外、荧光)、质谱学、色谱学(分子排阻色谱和反相极性色谱)及电化学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
《土壤多样性及地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实践》以地表水体、土壤等要素为主体,以中国中部河南省和东部江苏省的典型样区为例,继承并发展了土壤多样性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刻画土壤、地表水体、地形地貌、母质、耕地等要素与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关系,以期实现由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的多样性跨越及方法的递进。《土壤多样性及地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尝试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驱动的植被恢复为背景,以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为核心,在大量野外调查、定位监测和室内控制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凝练了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植被恢复驱动的近地表特性变化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本书首先综述了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系统分类和资源利用。然后,选取湘东大围山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区域景观上有代表性、空间上分布均匀的26个样区的野外调查和土层取样的室内分析结果,总结了山地主要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学性质,进行了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和系统诊断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阐述了典型土系的性状。最
《中国土系志·山东卷》在对山东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山东卷》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土壤分类的发展、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山东省典型
本书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增湿、脱湿引起的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室内制备干湿循环红土试样,通过宏微观的试验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和图像处理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增湿过程、脱湿过程以及干湿循环过程中云南红土的水分入渗、基质吸力、膨胀收缩、裂缝发展等土水作用特性。对于深入揭示库水位升降、降雨干旱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对红土型结构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天然产物化学的专业背景,利用研究团队在复合种植研究中的特色优势续资助下,重点围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作物化学生态学研究工作。为增强对作物化学生态学的认识,促进化学生态学在复合种植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作者将近年来有关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工作进展及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复合种
本书基于"云南省2015年土壤侵蚀调查"项目的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效益、土壤侵蚀调查进展;第二章介绍了云南省2015年土壤侵蚀调查的方法,包括技术路线、资料收集及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分析计算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方法;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云南省土壤侵蚀影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土壤的特性、土壤生态学和土壤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第二章,阐述土壤食物网的结构、维持机制及生态功能;第三章,阐述地上植被与土壤食物网的互作过程;第四章,阐述土壤食物网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适应和反馈;第五章,阐述土壤食物网在可持续农林业中的作用。
《贡嘎山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主要展示、归纳和总结了作者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项目的过程中,关于贡嘎山典型地区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在山地元素地球化学认识上有重要突破。《贡嘎山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
《上膜下秸隔抑盐机理与盐碱地改良效应》重点针对秸秆隔层对水分入渗、蒸发过程中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揭示了利用秸秆隔层改变盐碱地土壤毛管水盐运动的机制,通过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基于“隔”盐理念创建了利用作物秸秆深埋结合地膜覆盖的盐碱地隔抑盐技术,并从控盐、促生、节水、固碳等方面,阐明了其改良综合效应,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是“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所获得大量数据、种质样本及鉴定评价的系统总结和规范化、理论化的结果。《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共分九章,**章概述了“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的立项背景、总体目标和考核指标、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取得的主要进展与重要突破等。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粮食作物、蔬菜及一年
本书紧紧围绕清镇市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清镇市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清镇市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清镇市各乡镇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共分为三篇十一章。其中,第一篇系统梳理和详述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与政策现状;第二篇以转基因大豆为例,从种植意愿、种植效益对比、经济福利等诸多方面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经济影响;第三篇则介绍了技术商业化的风险评判方法,并以转基因玉米为例进行了具 体的实证预判。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别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我国也深受其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经过20年的跟踪研究,填补了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缺席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空白。全书以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分为总论、分论和展望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现状态势、成因机理、治理举措与治理成效,系
本书主要针对紫色土区的土壤侵蚀形成机制,阐述了紫色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流失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针对紫色土区的4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详细论述了这些措施的水土流失响应特征和作用机理,并从“求-供”和“产-望”两个角度建立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别从“点”尺度进行了不同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