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松嫩平原地貌及其历史形成过程,构建了盐碱化土壤类型发生关系及土壤盐碱化形成模式,制作了松嫩平原积温分布图及降水分布图,论述了松嫩平原草地植被及其独特性。基于特定的土壤和气候,阐述了代表性饲草生产过程及其营养动态,论述了放牧饲养及秸秆补饲饲养理论和技术,旨在构建土地生产与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建立草地农业的
建立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关键的技术问题需要突破,包括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高效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结合现代生物学、组学的发展,把新的技术应用于传统畜牧业,以实现高效健康养殖、提升畜产品品质。本书内容在兼顾传统草畜结合关键技术的同时,把如何应用牧草中的活性成分提高
《中国南方牧草志第一卷豆科》共收录了豆科牧草107属357种(含变种、亚种)和33个栽培品种,其中包含了一批***珍稀濒危草种资源、特有草种资源(中国特有种和地方特有种)、栽培草种的野生类型和野生近缘种等重要的中国南方牧草种类。全书以翔实的数据和精美图片展示调查成果,建设性地将南方牧草种类、评价信息、形态特征图片及腊叶
本书共收录了禾本科牧草120属285种(含变种和亚种)和80个栽培品种,其中包含了一批***珍稀濒危草种资源、特有草种资源(中国特有种和地方特有种)、栽培草种的野生类型和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及调查新增的中国饲用植物资源。全书以翔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调查成果,建设性地将南方牧草种类、评价信息、形态特征图片及腊叶标本等结
《乡土草抗逆生物学》是作者们在连续两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我国北方主要乡土草种研究所获部分成果的系统总结。《乡土草抗逆生物学》以科学研究所获手资料为主体,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乡土草形态学与抗旱、耐寒、耐盐等抗逆特性的关系,抗逆性状的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基础,禾草内
本教材内容包括草类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物质组成,休眠和萌发,种子质量检验,原种与良种生产,种子生产的农业技术措施,种子收获、加工与贮藏,种子审定,苜蓿内生根瘤菌种子,种子的经营管理等,既包含草类植物种子科学基础知识的有关内容,也包含新品种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及良种繁育、良种种子生产田建设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本
饲草作物生产学是研究饲草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草田轮作、加工调制等途径,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理论和方法实现饲草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本教材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理论篇、饲草作物栽培篇和饲草作物利用篇。基础理论篇重点介绍了饲草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营养物质贮藏动态
本书阐述了饲草及草地农业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措施。草地农业主体是饲草作物种植及饲草场利用的科学与技艺,类似农田种庄稼等作物。草地农业的特别之处是其中间产品为饲草,连续的终端产品为牲畜肉、奶或毛纤维,其重要内容是饲草产量、饲草质量、饲草场持久性及其牲畜生长需要和饲草供给的匹配结合。草地农业涉及气候及小气候管理、土壤及
本书是一部关于青藏高原主要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技术的著作。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种植区划、主要栽培技术、栽培草地管理技术及主要饲用植物种类几部分。本书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共介绍了9科38属50种饲用植物,包括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饲用价值、栽培技术要点、收获与加工利用方式等内容。
《西南区优良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聚合育种》是四川农业大学饲草遗传育种课题组在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以多年理论研究成果为核心素材合编而成,采用概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饲草玉米、鸭茅、黑麦草、薏苡等种质资源发掘及聚合育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新成果。第一部分内容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创
首次依据非常丰富的资源数量、测试数据和图片较为系统和全面阐述老芒麦植物学分类、地理分布、适宜栽培区域;植物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老芒麦新品种选育生理特性、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栽培需肥特性、栽培技术。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蕴藏着大量的牧草资源。这些牧草资源是我国南方草牧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为使这些牧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利用,编者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并结合对原有材料的系统整理,编写完成了《热带牧草学各论》。《热带牧草学各论》总结了热带牧草的功能作用和生产模式,详细介绍了369种牧草(包括部分品种)的地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牧草种质资源概述包括四章,分别为:牧草种质资源概况、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内容与方法、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宁夏牧草种质资源概述。该篇主要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特点、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与利用以及宁夏牧草种质资源的概况、研究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下篇宁夏主要牧草种质资源包括四章,分别为:禾本
《牧草生理生态研究》介绍了植物抗旱耐盐机理、苜蓿产业发展与苜蓿轮作倒茬、牧草混播等的研究进展,以及优新耐盐牧草的引进、筛选和综合性评价,苜蓿种植年限对其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效应,两种引种灌木抗旱生理特性等内容。《牧草生理生态研究》大部分内容为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既概述了牧草抗旱耐盐性、牧草轮作倒茬与
本书在阐述生态工程理论的基础上,集成了互花米草引种40年来的互花米草生物质分层多级利用的相关研究。其中,“生态工程理论与米草生态工程概述”包括:生态工程理论与实践;互花米草的引种;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米草生态工程概述。“一级层面:原位利用研究”包括:互花米草自组织系统的生态效益;互花米草饲喂奶牛;互花米草与野放麋鹿
本书针对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项目制定任务执行及管理规范细节。全书共包括5个部分: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专项调查技术及项目管理规范;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专项样品采集及养份测定技术规范;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专项标本采集及腊叶标本制作技术规范;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源调查专项图片信息采集技术规范;中国南方草地牧草资
《羊草种子生态学与盐碱地植被恢复》以作者2004~2018年对羊草种子生态学及其在盐碱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等长期研究和应用实践为基础,系统研究了羊草种子发育及形成过程、种子休眠特性,探讨了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揭示了盐碱胁迫影响种子萌发的机制,提出了快速提高羊草种子萌发的技术以及田间直播育苗技术,阐明
《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学》内容共包括13章:绪论,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收获,干草加工与贮藏,青贮饲料调制加工,秸秆饲料加工贮藏,木本饲料加工贮藏,工业副产品饲料加工贮藏,低毒牧草饲料的脱毒加工与贮藏,全混合日粮调制加工,饲草饲料成型加工,草产品深加工利用,非饲用草产品加工利用,草产品市场经营。《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学》注重理论
饲用植物资源是能够为畜禽放牧采食或人工收获(加工)后用来饲喂畜禽的植物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形成的再生性资源。它是发展草食畜禽的物质基础,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历经近20年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研究并总结前人的调查结果,经系统整理、鉴定、分析编著而成。本书共收录了1
苜蓿的根系类型可划分为直根型、侧根型、根蘖型和根茎型4类。根茎型苜蓿与世界上已登记苜蓿品种的遗传距离较大,是苜蓿育种和品种改良的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对国审第一个根茎型苜蓿品种-清水紫花苜蓿,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不同根型苜蓿产草量、营养价值、碳代谢、根颈与根系特性、抗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