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清晰地向读者展现出家畜品种资源的起源与现状、演变趋势与变化动力,以及如何对宝贵的遗传资源加以管理与运用。同时,重点讨论在自然和人工选择压力作用下,动物种群遗传演变动力学中基因发生的适应变化模型。进而以科学的视角呈现当前家畜养殖的整体格局,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为推动我国家畜遗传资源事业的进步以及当代家畜遗传资源科学
本专著依托2007年建立的山体垂直带"双向"移栽试验平台(模拟增温和降温情景)、以及2006年建立的红外增温模拟不对称增温(白天与晚上、暖季和冷季不同增温幅度)和适度放牧平台,通过10余年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共发表了80余篇相关学术文章,揭示了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包括主要植物叶片结构和功能、植物形态和繁殖特征、
本书分为总体篇和专题篇两个部分,涵盖了猪、牛、羊、鸡、水禽等不同物种种业科技创新内容;总体篇从我国畜禽种业的战略需求和形势分析、发展现状、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的问题和短板、发展战略构想5个方面对畜禽种业科技创新状况与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未来5~10年的发展重点进行规划,以期为畜禽种业科技创新的顶
本书总结了长期野外考察、样带研究和定位可控实验获得的高寒草地恢复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凝练,为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提供通俗易懂、接地气、实用的技术和模式,指导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和管理,并加以推广利用。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高寒草地退化与恢复等方面背景;②高寒草地分级分类;③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技术;④高寒草地生态恢
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关系演绎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农业文明时期的乡土单一结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到生态文明时期的多元共生结构的转变正是目前世界各国土地开发利用正在经历的实践进程。鉴于中国的土地开发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未来土地利用空间重组将面临改善和提升土地整体产出
山地是高寒草甸的主要地形因子之一,在山地的各个坡向之间,虽然相隔只有几百米远的距离,但是各坡向之间的微气候却变化很大,并且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有机体产生影响。由于不同坡向上的自然因素(光、热、水、土等)的差异,植物的性状、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光合生理及群落结构等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书基于多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
黄土高原柳枝稷的生产力与生态适应性
本书系统介绍了无抗饲料在主要食用养殖动物(包括生猪、家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和宠物养殖中的应用。其中,第一章介绍了畜牧业常用的替抗技术和产品及研发案例;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无抗饲料在生猪(种猪、乳猪、生长育肥猪),家禽(肉鸡、蛋鸡、鸭),反刍动物(犊牛和羔羊、奶牛、肉牛、羊),水产动物(淡水、海水、特种水产动物)
本书是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建立及合作研究”团队4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导论,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生态样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第二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进
本书系统总结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的研究成果。本书以我国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退化与恢复机理,创建了退化草地系统性恢复理论与评价技术体系;针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松嫩平原和寒地黑土区等区域的退化特征,提出了退化草甸和草甸草原治理技术与模式;建
动物分子营养学是传统动物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层面阐明动物生长发育、健康、代谢、产品生产等的生物学基础和营养调控机制,是动物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本书由浙江大学汪以真教授担任主编,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本书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利用空间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区域分异规律进行研究;以蒙辽农牧交错区为主体区域,对其草地植物群落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碳储量、植物能量状况、资源植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植被生产力时空格局和影响因
羊草为根茎型优质牧草,生态适应性广,生物生产力高,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人工大面积种植。本书在人工羊草地水肥试验研究基础上,明确羊草的需肥特性和各种肥料对饲草品质的影响,介绍提高羊草产草量、种子产量的合理施肥技术与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根据人工羊草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措施。
本书是兰州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的研究生教材,由编者在多年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来。全书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管理、文献分析、文献跟踪和文献阅读等五大主题内容,描述了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介绍了草学文献检索的平台、方法、案例及文献资源,提供了文献的管理、分析及阅读等方面的指导。本书紧密结合草学专业,提供了操
本书是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研究团队五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成果总结而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重点对世界和中国草原退化状况及草原退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概述草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的意义、内容和主要创新进展,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草原土壤、植物表型特征和群落生产力、生理生化及
本书以饲料智能加工生产学理论为纲,主要论述配合饲料的智能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兼顾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智能加工技术,涵盖生产配合饲料的原料接收-清理-储存-输送-粉碎-配料-混合等全流程生产工艺。全书共11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饲料智能加工的特点、优势,以及饲料智能加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不仅介绍
全书首先介绍了中药饲料添加剂就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特点优势;其次阐述了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基础理论、试验研究方法、制备、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中药的相关知识;然后又深入介绍了中药的采集、加工、性能、中药成分及其作用、中药配伍原理;接下来书中详细列举了211种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常用单味中药的产地、性味与归经、主要成分、功效、药
本书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退化典型草原为对象,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对禁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三种退化草地人工修复措施影响下的草地植被、土壤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绪论、黄土高原草地类型,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特征、种群格局及生态位、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变化、土壤水分特征、草
本书是关于荒漠草原植被变化过程中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主要包括荒漠草原区不同群水平叶片、枯落物、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个体水平叶片和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研究,并研究了围封措施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的影响,最后对荒漠草原柠
本书介绍了退牧还草工程概况及其固碳效益评估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评价的进展与方法,利用Meta分析揭示了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碳库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阐明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NPP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基于清查法建立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碳库基线,估算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量及工程区碳汇,明确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