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溯源美欧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从对自由主义的认知、国家与民族认同、和平主义与军事手段偏好、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国家利益观、社会与生态平衡发展、宗教性和世俗性七个方面比较分析美欧外交文化的异同,阐释美欧外交行为模式。美欧外交文化决定着跨大西洋盟友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实力观、外交规范上的共性与差异。全书基于美欧外交文化的
本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气候治理二者逻辑关系的理论阐释为基础,通过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行为体、全球气候治理规范与制度、全球气候治理权力格局三个要素,系统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尤其是分析和考察了自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新变化
东亚在历史上曾经是具有相当统一性的文明区域,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本位的知识建构、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性影响以及二战后至今的政治割裂,使得重新考察“东亚区域意识”的建构过程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与思考该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的进路密切相关,本书便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立场对这一重要课题的思考与探究。
本书以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博弈论为指导,以阿马尔那泥板书信为主要史料,从外交关系演变、外交惯例的发展、外交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以及各国采取的外交战略、策略几个方面,探讨阿马尔那时代(公元前1550—前1323年)西亚北非的大国外交。本书把阿马尔那时代西亚北非大国外交置于古代西亚北非的大背景下进
《中东研究》创刊于1979年,2015年起以集刊形式出版。本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现为半年刊,入选CSSCI集刊目录(2023-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名录集刊(CNI),2023年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资助。本刊坚持首发原创,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以“历史与现状结合,
本书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和经验、贡献和意义、战略和启示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参与,中国的维和外交正面临从建设性参与向引领性参与的战略转型,其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
在本辑中,不论是对小国之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辨析,还是对印尼马菲三国“小多边”安全合作实践的梳理,抑或展示大国博弈之下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性,都力图说明在小国的对外决策中应对大国是主要挑战,厘清体系结构、小国特性以及非对称关系等影响小国决策的要素。印尼是东南亚的地区大国,也是国际上的“中等强国”,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国家特性和
本书以“中外关系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为主题,以李育民教授在“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开篇,文章论述了中国近现代条约研究的由来、研究内容、研究现存问题以及研究方向。李育民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条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进展,呈现由政论趋向学术、由主体趋向完整、由直观趋向理性、由单向趋向多元、由零散趋向
本书是本书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国际发展领域十余个资深专家团队,以“国际发展援助与合作”为主题开展研究,力图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全球层面加快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整合,为携手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本书为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共由12个专题报告组成,包括主报告“国际发展援助与合作:
本书聚焦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外关系的变迁,也充分关照了德国的历史与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德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力于理论与历史,涉及德国对外关系的理论解读、德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回溯,以及德国对外关系的布局设计;下篇着眼于实践与现实,包括周边层面的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大国层面的德国对美、对
本书运用档案馆藏档案、地方志、专门志等一手文献,较为细致地梳理了上海参与国家援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并对上海参与国家援外进行客观评析。最后指出,做好新时代的援外工作需坚持以下思路:不断丰富援外理念,充分重视对外援助中的“人文”要素;优化援外主体结构,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援助;积极拓宽援外渠道,适度加强
本集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编,每年两期,以“历史与现状结合,基础与应用并重”为主旨,鼓励跨学科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学术个性,主要收录西亚北非地区的学术论文,重点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东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包括中东文明交往互鉴、中东文明史、当代中东问题、理论探讨、中东学术史等主题。本期收入了13篇文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之一,也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8年签署该公约,至今尚未批准,但一直在积极稳妥推进有关法律改革,为批准做准备。本书主要依据《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的一般性意见、对缔约国报告的结论性意见和对个人来文的最后意见,对该公约的总体及每条实
2017年12月9-10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举办了“近百年中日关系史”青年学术论坛。参会的国内青年学者50余人,提交论文50篇。会后选取了29篇论文,作为本论文集之作品。收入文集的论文涉及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近代初期的中日交流,到战后历史问题与日本对华认识。其中关于近代日本发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唯一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本期为2022年第2期总第85期(延续了之前《中东研究》内刊的期号)。本集刊以“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基础与应用并重”作为办刊主旨,鼓励跨学科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学术个性与学派意识。本期共收入了14篇文章,设“传统医学
维谢格拉德集团,简称V4,是欧洲重要的次区域组织,其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可忽视。维谢格拉德集团是中欧精神的承载者、区域合作的舞台以及捍卫成员国利益的平台。维谢格拉德集团不仅在欧盟内部具有影响力,并且与欧洲内部的国家与地区以及亚洲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维谢格拉德集团不再只是欧盟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越来越在涉及自
本书在当前全球化、地区化、跨学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国际问题学科定位,使地区研究成为联结国别和全球问题研究的重要层面和节点,地域无问东西南北,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区研究”引领地区研究风气之先。本书依托云南大学特色鲜明的中国西南面向的地区和国别研究力量,同时这一研究面向的东南亚南亚正是中国周边外交与“一带一路”建设
非洲华侨华人是中非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非经贸交往、人文交流和人员交际日益密切,在非华侨华人数量已超过百万。非洲华侨华人积极融入并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为非洲国家和非洲大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内容涵盖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和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按照主题划分为中非友谊篇、中非合作篇、中非故事篇、中非交流篇、共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为依据,阐述了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哲学基础和现实需求。同时聚焦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六大内涵——“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系统论述了中非双方在这六个方面的合作概况、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本书还对构建新时代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