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主要是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传承体现在吸收了过去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生态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引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生态经济实践成果。创新体现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经济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政策,以及在生态经济核算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等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新时代生态经济学,建设新时代生态经济体
本书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于一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全书共分三部分加以阐释。第一部分(第一章)对产业经济学理论做一个总体上的鸟瞰,并对全书内容作简单介绍;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九章)阐述主要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模块化理论、产业布局理
本书创新性地构建基于能值的“自然贡献.人工投入.存在价值”三元服务价值理论和非货币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体系,核算生态系统服务,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归因分析,以识别和量化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因素,为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及数据基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由陈劲教授(主编)与王焕祥博士(执行主编)于2008年共同创办、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协办,是国内唯一一份致力于介绍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理论、方法、应用及最新发展的集刊,与国际期刊《演化经济学杂志》(SSCI)、《制度经济学杂志》(SSCI)长期合作,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纳尔逊教授、伦德瓦尔教授
本书主要探讨了产业链生态的概念、发展以及实践模式,提出了构建产业链生态的典型模式和战略路径,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同时,本书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硅谷、成都等产业或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对应的产业链生态的组成特征、作用机制和演化特性。最后,本书总结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和英国,在构建产业链生态方面的经验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全书共分7章,第1章系统介绍了全球资源现状,分析了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关系;第2章介绍了资源一次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第3章介绍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主要生态环境和健康危害;第4~6章分别重点介绍了主要主族元素资源、副族元素资源、有机物资源
本书以培养工程师的经济效益观念和经济评价能力为目的,系统介绍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包括现金流量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比选、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内容。
全球各经济体发展至当前阶段,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已经无法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本研究试图从需求有限性即需求饱和的概念出发深入探究这一重大因素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变化,包括探究需求有限性如何决定产业周期发展,模拟出需求未饱和以及需求未饱和至需求饱和的经济变化动态过程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在"有限需求"理论
本书按照“总论—分论—综论”的逻辑思路,针对自然资源的系统性和部门资源的特殊性,阐述主要自然资源的经济学问题,分析资源价值理论和资源市场配置理论,着重介绍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和渔业资源等部门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综合分析自然资源核算、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资源流动与资源市场、资源安全、资
长期以来,预期及其经济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经济主体依据动态调整的前瞻性预期做出经济决策,这些决策加总为宏观经济运行;而宏观调控的传导在根源上就是使经济主体形成新的预期并调整其经济决策,进一步带来宏观经济的改变。因此,经济主体的经济预期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和宏观调控的成效。面向预期及其对宏观调控影响的
如何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进行科学测度,发现绩效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实现公共项目绩效的最大化与绩效损失的最小化,是公共项目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本书基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理论),试图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损失结构、测度、影响因素以及治理路径的研究,找寻公共价值视角下公共项目绩效损失的测度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开拓生态环境经济价值实现方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书所涉及的非市场价值评估,正是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评估生
人们很多看似荒诞的经济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本来就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总结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及转型实践经验的经济学自主理论创新。为助力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北京大学自2020年起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并由林毅夫教授亲自小班授课。本书是林毅夫与首届实验班9位学生关于学问之道的研习交流实录。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林毅夫教授寄语;第二部分为林毅夫教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科研团队集体合作完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系列报告。本书对2023年中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全书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进展、马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国经济从“大分流”之后的落后回到现代经济增长路径进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百年;也是中华民族走出历史低谷,不断前进的一百年;更是中华文明彰显活力和韧性,对世界不断做出贡献的一百年。为更好地学习“四史”,更好地阐释党的百年经济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系列讲座
《经济学与生活》提起经济学,很多人会想到一连串枯燥乏味的数字,以及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专业术语,认为它和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极大误解。实际上,经济学真实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这本经济学的入门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阐述经典的经济
本书关注的问题在于社会态度普遍负面的情况下,年轻女性为什么仍会去酒吧?她们在酒吧中有怎样的实践、体验与感受?当我们将酒吧视为一个“压缩现代性”的实验室,年轻女性在其中的实践与反思,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当代中国的性别、阶层与道德变迁的窗口。
本书从对经济危机的观察出发,将不平等与经济危机联系起来,从贫富差距的角度阐释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作者围绕着自建的逻辑体系组织史料、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