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与战争紧密相连,战争不仅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近年来,随着史料范围的拓展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极大促进了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史料运用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2020年9月16—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
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内容,反映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2022年历史学论文,呈现本年度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热点、趋势、发表机构及作者等状况。本书既是对2022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6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9篇、书评1篇,部分文章篇幅较长,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对某个事例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7辑,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年上卷(总第28卷)设“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白寿彝研究”“史学史文献整理及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及学术会议综述”六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和会议综述22篇。史书编纂与政治观念的联系问题是史学史研究的经典命题,近年来研究热度颇高。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6辑,
本书为《北大史学》第25辑,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专号。本书执行主编为北大历史系陈侃理。因本书的组稿人为秦汉史学者,故本书全部文章集中于先秦至隋朝时期,并以秦汉史居多数。作者中有不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自身培养出来的青年学者。如董涛、焦天然、胡鸿、陈侃理等人,本书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本集刊为北大历史系主办,每
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内容,反映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本书既是对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也是运用大数据对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专家推荐和业内外评选,了解专业内外对史学
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史学本体论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因而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正是一部讨论史学本体论的著述。《BR》本书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史学是如何进行的,史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如何看待史学价值等诸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实证主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
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
周春元先生(1911-1984)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1948年起直至去世的30多年里,周先生一直在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历史系主任,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魏晋南北朝史、贵州地方史和史学史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论文集包括纪念周春元先生专题、西南区域史研究和民间文书
本书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组织策划,由中国历史研究院高翔院长担任主编。本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各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收录《周秦聚落结构及行政统属关系的演变》、《唐代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6卷,主题为“历史的尘埃:微观历史专辑”,聚焦于“微观史”,分为四个主题:“历史尘埃下的个人”“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信仰的力量”“争夺城市空间的搏斗”,共计11篇文章,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罗新《崔巨伦其人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
本书为《北大史学》第24辑,为“信息沟通”专号,执行主编为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本辑收录专题研究论文9篇、学术评论4篇、“前言往行”3篇。研究内容为中国历史上的政务沟通、文书形成流传问题,以及几篇书评。怀念文章中主要是对邓广铭、邵循正先生的追忆。本书为北大历史系主办,赵世瑜主编,至今出版23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5卷,主题为“社会史的新探索”,聚焦国内社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边缘空间”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清代闽浙赣边区移民、越南的民间教派、清末东北的“马贼”为研究对象;“转型秩序”收录的三篇论文以民国时期的民党、
本书尝试对西方全球史学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研究,这对国内外学界而言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学术背景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西方全球史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其学术价值与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予其适当的历史定位。书中设定的各个研究专题是全面把握西方全球史学
《燕园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学生会承办的北京大学史学论坛精选论文集。北京大学史学论坛汇集全国知名高校历史学专业学子,是历史学专业在校学生展示初出茅庐时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本书精选了2021年北京大学第十七届史学论坛的10篇佳作,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古代和近代、历史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