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报道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2002、2005、2006、2007年5次发掘获取的田野资料,其中遗迹229个,包括墓葬71座、灰坑112个、灰沟28条、房址4座、柱洞7个、石堆5处、路1条、窑址1座,各类文物标本上千件,其中以56座晚期巴文化墓葬的发现最为完整和重要。本书在详细报道考古资料的同时,对于考古材料进
本论集收集了袁靖博士撰写的22篇有关动物考古、生业考古和科技考古的代表性文章,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巳经公开发表。
邛窑遗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世人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认识、研究历程。从猎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的开放展示,邛窑所代表的四川地区、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面貌、文化特征成为区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本书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辑,主题为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共收录论文46篇,内容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己任,
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遗址物理环境的研究,对该地区遗址的微气候调节控制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针对麦积山石窟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麦积山石窟建筑空间复原、洞窟微气候现状、洞窟热湿环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风特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的保护理念、物理环境模拟方法及预测机制、基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民生工程。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湖北省文物局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紧密配合,依法、依规组织开展与实施工程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本书是一部展现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发掘出土文物的图集,汇集工程涉及的33处文物点考古
本书按省份排序,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各地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涌现出的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相关内容包括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让”配套制度形成的工作模式,基建考古中的精细化发掘理念和多学科合作模式,以及探索开展重要考古发现保护利用模式等。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丛书的第17集,收录13篇考古发掘(调查)报告(简报)和10篇研究论文。报告内容涵盖长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遗址、荆坪古城、坪里东汉砖室墓、苦栀山墓群、泠道故城遗址、五里坪古墓
秦汉栎阳城是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时期的都城、秦末汉初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的都城,也是都长安前汉王朝的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2-2018年栎阳城考古工作报告的第二卷,在全面整理秦汉栎阳城2012-2018年资料的基础上,刊布
隋唐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典型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下启宋元考古。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各类遗迹与遗物数量多且丰富多彩。遗址类有世人瞩目的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洛阳城遗址等;遗物类有色彩绚烂的三彩器、金银器、各类栩栩如生的造像以及反映“丝绸之路”繁荣的异域遗物等。通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是我国规模较大、沿用年代较长的古代城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97年至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连续多年对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春秋战国至清代共清理发掘2158座墓葬,其中汉代214座、代魏5座,共219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本书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7辑,收录了10篇考古学研究方面论文、3篇古文字学研究方面论文、3篇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方面论文、6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调查简报和1篇荆
本报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哈密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是对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为止哈密绿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书系首都博物馆承担石景山南宫净德寺遗址明宦官墓出土彩绘漆棺保护修复项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基于大量科学实验,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全面地对考古出土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首次创新性地对中国北方出土典型非饱水类型彩绘漆棺进行科技保护;综合采用多种现代仪器对漆棺制作材料和成型工艺进行科学认
本书梳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陶器材料,对盘龙城遗址陶器的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分期与年代进行了探讨;在分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盘龙城遗址陶器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过程、陶器的出土背景与使用情景、陶器所见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并利用岩相分析观察了盘龙城遗址陶器的生产技术特征;最终围绕陶器文化、功能、技术三个要素讨论,探索陶器所展现的盘
本书梳理了2012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环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陆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与试掘、湖泊地形测绘、湖泊钻孔植物遗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积物分析;在对环境考古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盘龙城遗址的地貌形态、河湖分布与生态环境;最终对商文化时期盘龙城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复原,进而对同时期盘龙城周边聚落的空间分布和
本书为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1995~2019年田野考古工作报告。在上述年度范围内,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杨家湾、小嘴和小王家嘴三处地点:杨家湾地点的考古发掘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揭示出盘龙城城市聚落晚期的中心;小嘴地点的考古发掘主要见有灰坑、灰沟和房址,发现有铸铜手工业遗存;小王家嘴地点则以灰
盘龙城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品质和等级在早商时期都具有代表性。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材料,探讨了盘龙城青铜器类型及其演变、分期与年代。在制作技术层面,讨论了青铜器成形技术、铸接技术、辅助技术并总结了技术特性。在装饰艺术上,讨论了纹饰的类别与布局、纹饰的制作以及装饰的演进。在成分与结构上,讨论了冶金遗存、合金
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器、绿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过对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资料进行整合,对盘龙城遗址过往所发现的三类器物进行报道。此外,本书还对以往存在问题的资料进行了补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的材质方面。最后,运用光谱、元素、矿相等多种分析方式,在物料的产源方面进行探索,进而阐释盘龙城先民在矿物资源利用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