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温州历史上涉道文献和相关人物进行分析。以《道藏》为基础文献,参考《汉书》《后汉书》《宋史》等正史典籍,同时引述了大量地方史志,如《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平阳县志》等。书稿以历史为线,以人物为单元,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温州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变迁、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经济社会发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术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
本书通过时日禁忌考察道教信仰观念,理解道教信仰者和普通民众对时间的体验与对凶吉的观念;通过发掘道教时日禁忌的基本情况,系统展示时日禁忌在中华择日文化中的重大影响。具体而言,本书选取了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早期正一道、太平道、早期金丹派、上清派、灵宝派、全真派等,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了各道派时日禁忌的异同、时日禁忌与道
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的研究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道教写经人物,道教写经写本的载体、字体、行款、色彩、规格,以及社会功用和价值等,认为中国古代道教写经作为中国古籍写本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中国古籍写本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
郑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延续使用至今。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是目前河南保存最完整、规模**的古建筑群。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主要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全部殿堂均为琉璃瓦覆顶,造型精致,结构紧凑。本书对城隍庙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城隍庙各部分以及碑刻进行了图文结合的描述,使人们对郑州
《道教学刊》为集刊,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辑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辑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镜像关系的经典——<佛说罪福报应经>和<
《道教学刊》为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期包括《马西沙访谈》《关公帅的湖南调查》《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关帝信仰》《从传记到传奇:金元全真仙传的历史书写及仙
《道教学刊》为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期主要为首届关公文化国际前沿论坛论文选刊,包括《<龙门正宗四修同真教谱>文献二则》《中国社会中的关圣帝君》《宋元道法文献中的关羽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带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目前有关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
王卡,1956年12月出生,2017年7月因病去世,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道家与道教文化、敦煌文献等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主要著述有《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目前有关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
岭南道教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资源丰富,富有特色,影响深远。岭南人无论是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情感信仰、民风习俗、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处世之道,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养生、政治经济等都打下道教深刻的烙印。岭南道教留下诸多宫观、道典和文物等,成为岭南社会一笔珍贵遗产。本书深入探讨了岭南道教的历史根源和文化特质,提出开发
本书从观念史的视角入手,聚焦于神秘主义、身体、不死这三个主题,作为展开道教观念史研究的核心和新线索,旨在探讨以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作为一个信仰传统且在中国文化社会文化中始终活跃的道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土壤的道教,如何在不断的历史变迁和多变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保持其内在的一贯性;在客观历史研究和信仰意义的神秘主义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期在重新建构道教思想体系。书中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不同于儒家与道家,但其思想源流却又离不开这两家,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孕育之下的本土宗教。黄剑敏*的《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以宜春南昌鹰潭为中心)》探讨了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与地方音乐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文化现象。首先,论述了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传播及其盛衰的原因。接着,分别从江西道教与弋阳腔、青阳腔、目连戏、赣剧、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歌和说唱音乐等多个方面
师公是广西中部地区广泛存的重要仪式专家,他们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师教仪式传统特色。本书主要关注桂中地区的上林县西燕四个师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历史与师公宗教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师公的师承谱系与所处的宗教市场环境,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以及仪式文本对于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所起的作用等,从而揭示了桂中壮族地区借助宗教文化融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运用公共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的产业特性和道教文化风景区案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澄清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岭南地处我国南疆,其俗信与岭北有较大不同。由于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关系,岭南俗信与南传道教一拍即合,产生了“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俗信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俗信也受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透过岭南俗信,可以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本书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