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
该书稿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该课题已结项。书稿共14章,贯穿了2000多年的圣经诠释历史,涵盖了各种圣经诠释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圣经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包括:早期的犹太释经、早期基督教教父论《旧约》(2-5世纪)、晚古时代的圣经诠释(6-10世纪)、中世纪的犹太释经、中世纪基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对俄国东正教经书和仪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画十字替代以前的两指画十字,以及改变了耶稣之名的书写方式等。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的强烈不满,最终,反对尼康改革、坚持俄国旧礼仪的信徒从统一的教会分离出来,被称为“分裂派”或“
《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中国天主教会》一书以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的当代中国天主教为论域,全书点面结合,侧重考察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化和大公性双重维度内的自身建构与路径探索。 全书在结构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编综观篇:1978-2012年中国天主教实体发展与文化主体建设; 第二编田野篇:天主教中国化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重要研究文献汇编》汇集了讨论太平天国与基督教关系的重要文章,里面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太平天国算不算基督教?是异教还是异端?二者既有不同,又有渊源关系。太平天国从基督教吸收了许多因素,如排他论的信仰、破除偶像的想法、圣经中的经文,成为近代新教千禧年主义在中国的变异体,而不为正统基督教所承认。本书汇集的文
本书系西溪丛书之一,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以1868-1919年间的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和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基本情况,其次从文学翻译与创作、文学观念与文学活动三方面对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文学领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对
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
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实践是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于此主题的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起来十分不易。编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认真阅读、比对、甄选,最后辑选150余篇珍贵文献按不同主题收录在此文集中,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
《宗教与历史(第十一辑)》所收录的12篇文章研究时段均为近代,其中中国基督教史领域10篇,近代朝鲜基督教史和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各一篇,作者多为本领域的青年才俊。编者根据文章主题划分为五个栏目,依次为人物与事件、社团与事工、女性研究、文献研究、域外视野。这些主题大都是近年国内基督教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本辑所收文章分别围绕上述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展开,考察不同时期江苏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时代背景、教派分布、神学思想和社会服务的状况,同时,也论及对江苏基督教乃至全国基督教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于江苏基督教历史的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把握江苏基督教的来龙去脉、盛衰得失,另一方面从横向上了解江苏基督教与本地政治、社会、文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稿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档案,并进行田野考察,在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究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
本书以东北沦陷时期的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东北基督教会的境遇、变迁、发展、衰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宗教社会史的研究路径,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同时,以伪满洲国基督教为个案,探讨日据沦陷区政教协同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形成机制,揭示日本本土的宗教政策和政教关系对沦陷区宗教及社会的影响,分析日本宗教组织在沦陷区宗教控制和社
世界上从未有过纯粹的宗教,所以也不会有纯粹的宗教传播;任何商品交易的发生和影响都不会限于商品交易本身,因此相关的学术考察也不应自囿于经济的有限范畴。本书作者通过对大量宗教文献的分析与解读,力图揭示16世纪以降耶稣会士在中国及邻近地区的传教活动,并重点考察其在晚明海上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莫尔特曼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终末论的希望"为起点和方向,对传统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论、基督论、三一论、创造论、圣灵论、终末论、教会论等主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而且与战争、解放、和平、人权、生态等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密切。其早期思想从时间维度探讨上帝的应许以及对来临的上帝的期盼,并
本书探讨19世纪中后叶来华的英国籍基督新教传教士戴德生早期在华的宗教传播经历,他基于个人差传理念筹建中国内地会的经过,以及中国内地会从清季创立之后对中国内地所进行的教务拓展和传教事业的建立。以戴德生决定投入中国差传的预备期为研究始点,以民国十五年(1926)中国
本书是有关元代也里可温研究的系统之作。作者参阅并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梳理了元代基督宗教这段乏人问津的历史。本书可使我们初步掌握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况,深入了解基督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规律,合理借鉴元代对基督宗教的管理制度。本书内容严谨、客观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自明末天主教再次传入,福建乡土社会中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共处的局面就一直延续至今。福建民间信仰内容丰富,尤以风水信仰、祖先崇拜和神祇信仰三者最为突出。《众神喧哗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与福建民间信仰共处关系研究》采取新的研究视角,对基督教在福建传播时,与福建风水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神祇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对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