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作为“叙事性文本”,是中国古代“曲合乐曰歌”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鲜活范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体,是苗族建构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存与延续的活的“本文”。本书选取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对象,并从“审美”和“仪式”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从五个方面展开对苗族古
书接上回,1964年2月,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万众瞩目的场面为摇滚乐波澜壮阔的新一阶段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的造星时代:艺人签约和唱片发行纷纷开展全球布局,销量进入全新的量级,金唱片和格莱美奖成为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这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音乐的介质发生变化,电声乐器备受喜爱,传统唱片邂逅新兴的磁带
本书从雅乐与俗乐入手,考察中唐雅乐与俗乐的发展,然后基于雅俗变来考察中唐宴乐之风的兴盛,揭示宴乐之风对于此时诗歌创作队伍和创作内容的重要影响。书中作者从音乐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雅乐与俗乐的发展流变入手,来考察音乐发展对于诗歌的影响。而且考察了雅乐与俗乐的区别、源流,并且在考察它们在中唐的流变过程中找出它们对于诗歌产生巨大
大曲自汉代形成规模,至唐代发展壮大,至宋代尚有余响。唐大曲是唐代乐舞艺术的顶峰,其形制继承了汉魏大曲,但在音乐舞蹈上又有诸多创新,对宋大曲影响深远。本书以唐大曲为研究对象,以曲调为中心,从创调、创作、表演、流变四个层面对其音乐形态进行考察。唐大曲的创调过程体现了异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交流融合;创作过程则反映了社会多阶层的
《构成形式》以作者2001年至今的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实践的十余项课题为主线,用课题引领兴趣教学的形式展开叙述,并呈现作者相关课堂教学的个人教学思考与原创课程作品。本书内容包括作者在“教”与“学”两方面对构成形式的概念和课题实践方面的关系探讨;构成形式的二维表现形式如T恤、素材的获取与表现、汉字分解创作、拼贴自画像、色彩与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书作者历经30多年零距离的田野调查、亲身参与和理论思考,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什么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从哪里来?当下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或欣赏到侗族大歌?当下侗族大歌的生存状况怎么样?侗族大歌今后的命运如何?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侗族大歌?我们应该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音乐文化。本书将以民族乐器和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关键词为两条主线,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对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方法、音乐风格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传说、典故、诗词等文学经典对传统音乐与民族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加以分析和阐释;通过不同艺术门类诸如书法、绘画、舞蹈的比较以及中西
本书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运用口述史方法采集“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不仅是对“伊玛堪”研究的必要补充,也为后人继续研究“伊玛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伊玛堪”传承人的学艺经历、技艺传承脉络、人生轨迹,将个人生命史并入口述历史的研究范围中,以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呈现“伊玛堪”传承人对于
本书以音乐家串联起音乐史,从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乐史长河中,选取30位代表性音乐家,讲述其生平故事,赏析其优秀作品,让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体感而显影凸立,让史在人物的衬托下有了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书中讲了那么多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现代音乐的诞生,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
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先生邀你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 在这本书里,陈立先生以诗意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故事,用一幅幅优美的“音乐画卷”,串联起西方四百年音乐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伟大人物,交响曲、咏叹调、巴洛克、浪漫主义等专业名词,都变成了平易近人的生动存在。翻开这本书,就可以回顾西方音乐史上的流金岁月,聆听触动过
本书是一部音乐之美与音乐人生的大众普及读物。它用故事的形式、典雅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全球主要音乐家的轶事及作品,挖掘音乐背后的人生,大师们形象清晰、妙趣横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这些大师们的磨难、荣耀,挫折、辉煌,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也极其接近现实生活。本书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大师的生活境遇、情感经历
音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它是涉及心理学、音乐学、神经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的新兴交叉学科。音乐心理学研究已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的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音乐聆听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探讨音乐聆听对人类感知觉、记忆
广东汉乐是主要流布于粤东客家民系聚居区的民间器乐种类。据考证,广东汉乐的产生与中国历目前的汉族多次南迁,很终形成客家这一汉族支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广东省大浦县是广东汉乐之乡,大浦县民间广东汉乐文化生态在粤东地区发展优选。大浦县的很多民间广东汉乐习奏者通常能演奏多种不同乐器,从传承方式来看,有家传、师传等传承方式,有时上述
音乐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论,是一部以讲授音乐教育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的专门著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实践的科研方法,作为音乐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是十分合适的,对于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也非常适用。本书不仅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及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师的重要教学、科研参考用书,还可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或致
本书共分四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开头用一段两三千字的独立文章描述历史大背景,接着用每个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起乐曲的历史脉络。所挑选的音乐都是经典名作,每一首乐曲对应有轻松笔谈,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及对首钢琴曲的特点概括,并有一些感想。
作者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中西比较的学术视野,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重维度出发,在视域融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体系中重新对《乐记》进行价值定位,对文本进行多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阐释,多角度阐释和挖掘了《乐记》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乐记》文化图式礼乐相融的协同性,把握文本的文化图式、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乐的生命本体论
《先秦乐教思想史论稿》内容共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上古氏族——学校音乐教育的溯源与初现,探寻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第二部分为夏商西周——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繁盛,研究各历史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机构、内容、师资、教育思想等;第三部分是春秋战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流变与转型,从官学与私学两个方面,揭示这一
《嵩山文明与中国古代音乐》以历史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各个历史时期嵩山文明的特征为依据,以中国音乐在河南地区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从音乐文物与音乐文献两个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中国音乐与嵩山文明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探讨嵩山文明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本书选取清江流域土家族在人生仪礼,包括诞生礼、婚礼和丧礼中演唱的歌谣作为研究对象,在特定族群的地方传统和生活文化中,通过对人生仪礼歌唱传统生存状态和演述形态的调查,分析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的特殊语言、文类特质和社会功能,研究土家族歌唱传统与人生仪礼的互动关系,理解土家族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情状,揭示歌唱传统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
本书通过对中国民歌艺术研究,概述了中国民歌的一些特点,还有民歌唱词、结构、类别等内容,并且对南北方民歌进行相应的鉴赏分析,做到基础与实践、技法与作品创作的相互结合和转化,使人们能够对中国民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全书内容翔实、层次鲜明,系统论述了中国民歌的艺术研究与作品构成,把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正真结合,是一本值得学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