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为古代文化与哲学,探论中国古代精神与文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与“后现代科学”的关系、龟占著卜和青铜纹饰的意象观念、原始思维以及孟子哲学和韩国的霞谷学等内容;第二编为人格观念与型范,论述中国古代人格的观念、型范和研究方法以及晚明释大错、王船山和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人格典范。
本书的分析了专长的层次;第二章对用以对专家的专长进行判定的元专长的类型进行了区分;第三章讨论了互动型专长的本体论特征;第四章是通过"模仿试验"对互动型专长的实在性进行了检验;第五章强调了专长在科学、技术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访谈录:与大师面对面,收入了苏珊·哈克、冯赖特等世界著名哲学家的访谈录8篇。第二部分是交往实录:体会与感悟,是作者陈波所记述的他与西方分析哲学家的交往和他对他们思想的理解,共10篇。第三部分是国际研讨会纪实,收入了8篇国际研讨会纪实。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拓展出全球思想史研究,尽管目前对全球思想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研究国际转向还是讨论思想观念、文本和概念的空间扩展。但毫无疑问,有一点是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就是,需要对概念以及文本的全球性流通和接受进行研究。正是在此指导思想下,本论文集聚焦于概念,结合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将原本概念史只关注于概念的时间维度
本书试图扭转以往主要以西方哲学为依据的单线条导向,在厘清中西方哲学家不同的思想关切与预设的基础上,揭示出中西哲学精神之契合与歧异,探究中国哲学资源对西方哲学传统可以提出哪些挑战,进一步丰富、深化相关的哲学论题,从全球化的视域出发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中国哲学。本书第一部分“思之险境——全球化境遇中的哲学危机”确
本书为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而作,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来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剖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全书约25万字,共分上下两编,上下编各分为三章。上编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入手,指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发展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康德对二者进行了调和,建立了庞大的知识体系。下编以科学
第五卷收《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此书标志着作者哲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这本书则是"文革"以后转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作者所考虑的问题集中在哲学何为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两者。在此以前,作者个人所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由作者为研究生所上的一学期的专业课程的内容整理而成,涉及到“如何理解当代哲学问题”中的“当代”“什么是二十世纪的主导逻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以及“如何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思考母语的地位与困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核心是反思现代性,重点是直面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在这一转型
《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以《易经》开篇的"元亨利贞"入手,仔细深入地分析解读这四个字,旨在从"元亨利贞"勘察中国思想如何思考"开始",即天地宇宙之始。作者同时以此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两大源头和支柱希腊哲思和希伯來-基督教相对照,探察它们如何思考"开始"。 希腊人在其《赫西理德》里以神话的角度解释人类之始。希伯來-
思想的对话在全球化时代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乃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命题。该书为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会议文集。对话人为法国哲学家、当代欧洲最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朱利安与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论坛参加者为二十余位中外著名学者。会议围绕相关论
《诺贝尔奖得主的哲学思考(纪念诺贝尔奖颁发110周年)》聚焦2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世界知名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哲学观点,尤其是他们关于科学哲学思考的内容、影响和斗争。对科学知识产生的动力和过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把科学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讨论科学与复杂、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等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研究作
本书是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建院55周年的学术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创建55周年以来,为新中国哲学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里,走出了千百位哲学教授,产生了数百部学术专著和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本论文集则汇编了近年来哲学院在职教师的近70篇科研代表作,计约60万字,基本展现了当前哲学院的科研水准和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