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库郎米其提幅1:250000)》共由8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前人工作程度、项目开展及完成情况。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测区地层序列,涉及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元古界到新元古界冰沟群和下古生界滩间山(岩)群3个群级地层单位,以及滩间山(岩)群中的碳酸盐岩岩组、火山岩岩组、碎屑岩岩组;上泥盆统黑山沟组(D3hs)、哈尔扎组(D3he),下石炭统石拐子组(C1s)、大干沟组(C1dg),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1d),石炭系一二叠系打柴沟组(CPd),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措勤区幅1:250000)》针对性地对测区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的划分和研究,并建立了岩石地层格架;按《中国地层指南》的相关要求,新建立了上二叠统敌布错组、中新统拉弄组、全新统贡木淌火山岩以及格马砾岩,并发现、确立了敌布错组与下伏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及其典型的硅、铁质古风化壳,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的地层系统,填补了冈底斯陆缘火山弧第四纪火山岩研究空白,同时,为重新认识南北大陆边界,深入研究本区石炭纪以来的地质演化时
工作区位于人迹罕至的东昆仑造山带与可可西里盆地结合带,地貌反差大,建造类型多,构造变形强,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窗口之一。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有建立了工作区的岩石地层系统;以动态观点划分了大地构造单元;确定了阿尼玛卿构造带在测区的分布和延展;在中新世查保玛组埃达克质火山岩中发现了下地壳包体,提出了下地壳层流加厚部分熔融模式;划分了低级-极低级变质相和变质带,揭示了几条构造混杂岩带的相对高压特点;全面调查了东昆仑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并分析其成因;揭示了巴颜喀拉山群的物源及其与北部
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有:建立了工作区的岩石地层系统;以动态有观点主要从大陆动力学角度划分了大地构造单元;厘定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发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韧性剪切带,特别是以麻粒岩固态流变为特征的下地壳韧性剪切带;理顺了近东西向伸展构造与近南北向伸展构造的叠加关系;发现了许多新化石和新沉积相类型;将聂拉木群解体为古元古代马卡鲁杂岩和中—新元古代扎西惹嘎岩组;在高喜马拉雅基底变质岩系中发现中新世高压基性—中性麻粒岩、尖晶石橄榄方辉岩、尖晶石橄榄二辉岩、玻基辉橄岩、苦橄玄武岩;将拉轨岗日群解体为与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不冻泉幅(I46C001003)》系统拟定了测区有序地层和构造混杂岩类地层两类不同性质的地层单位。在(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结构和时代等方面获得许多新证据。在西大滩甄别出马尔争组。通过不同构造单元三叠系砂岩碎屑成分对比、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构分析确定巴颜喀拉山群物源区为北部,进一步探讨了巴颜喀拉山群的下伏基底和阿尼玛卿洋盆的闭合时间。在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对测区侵入岩类进行了全面清理和重新厘定,合理划分了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边坝县幅(H46C002004)》系统阐述了边坝地区的地层,构造及岩石特征,对后续地质调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图文并茂的阐述了该研究区典型的地质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嘉黎县幅H46C002003)》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在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调查成果和重要进展。报告确定了嘉黎-易贡藏布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断层结构和活动规律;对嘉黎断裂带南侧娘蒲乡至错高乡一带的原蒙拉组地层进行了解体;对分布于波密县倾多-普拿一带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中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诺错组、来姑组火山岩形成于活动陆缘岛弧环境;在从蒙拉组解体后的四套地层中发现变质侵入体10多个,侵位时代属于早泥盆世、早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阿拉克湖幅I47C001001)》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合理地建立了测区地层系统,对部分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按照构造混杂岩地层系统和有序地层系统分别阐述了各地层单元的特点及时代依据。以岩性和年代学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测区各种侵入岩填图单元,对区内大量分布的花岗岩类建立了侵入岩等级体制,鉴别出一些具异源岩浆演化特点的侵入体,讨论了岩浆岩的构造环境。对测区主要变质岩系的基本特点、变质温压条件、变质相系、变质相带进行了归纳。以新全球构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可可西里湖幅》,本书论述了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遥感地质、矿产及国土资源概况等。
测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中南部,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贯测区南部。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中段之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