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段历史化为平仄的诗篇,留给后人的是长卷瑰宝,荡气回肠……乌衣巷,朱雀桥,堂前燕,夕阳斜。一曲琴瑟余音袅,多少风流千古中。读唯美的诗文,品缱绻的情,美酒入愁肠,风骨化沉香。
.
暂无
本书系作者从其近十余年来的读书笔记中摘录有关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的内容汇编而成。精选了近百首历朝历代流传颇广的诗词,从诗词的意趣、情调和品位,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终极关怀等角度,注入当代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予以深入阐发和解读。全书正文共75篇。作者在书法方面亦颇有造诣,书中选录其30余幅诗词书法作品,再配上画家林建的精美插图20余幅,以及《晚笑堂画传》中的唐宋诗人绣像,融文字趣、书法妙、插图美于一体,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共收唐诗三百二十一首。书中对每位作者的生平和诗作风格均作了介绍,对每首诗都作了详明的注释。同时还在每首诗后都加了一段简要的评析等。
《红楼入梦来》是对《红楼梦》的一种悟读。作者刘恋以红楼“铁粉”的痴爱,以一个80后的人生阅历与独特视角,对《红楼梦》众多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写下了自己的生命之悟。每个人的悟读,因了外缘、契机和生命状态,是有不同境界的。在《红楼入梦来》中,读者可以读到刘恋悟读《红楼梦》的四重境界。这四重境界交织融汇在她的每一篇《红楼梦》阅读随笔中,时而低吟,时而高歌,时而隐喻,时而雄辩,读来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朦胧气息,也有“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明丽气象。
身为诗人和教授的作者从自身出发,联系许多作品和人物,在《认领与重构》-书中谈及并讨论了当代诗歌和当代文学以及大学人文教育中人们所关心的诸多热点和焦点问题,议论风生,文采飞扬,既充满创见、鞭辟入又亲切幽默、轻松可读。本书分为三部分,谈及作者自身诗歌创作历程,讨论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评价了部分优秀诗人的是个作品,并收录了作者接受采访时的访谈内容。作者用细腻的情感、用诗人的目光来描绘和观察充满想象的"乌托邦的世界。
武侠小说,尤其是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独特类型的长篇武侠小说,到清代开始定型,并在民国时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1949年以后这一创作类型在中国内地(大陆)出现了消歇,而在港台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极富于中国文化和文学意味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改革开放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传播到内地(大陆),在中国内地(大陆)甚至形成了一股武侠小说阅读热。由于时代变迁和族群文化渐行渐远,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的族群文化独特性隐而不彰。作者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文本细读和文史互证,紧紧围绕旗籍身份和侠义精神这两个核心
本书包括20个专题。第1至第7题,是关于新诗节奏律的研究。本书从新诗节奏的基本单元入手,认为汉诗节奏属于音顿而非音步节奏体系。由此提出新诗节奏系统包括三种节奏体系,即音顿等时连续排列节奏体系、意顿诗行对称排列节奏体系和行顿对等重复排列节奏体系。强调汉语古今诗律、自由体和格律体诗律具有共同的家族基因特性。第7至第12题,是关于新诗体形式的研究。本著把新诗韵律节奏系统提升到诗体层面,揭示新诗体的形式特征。根据新诗韵律节奏体系,本著把新诗体分成连续形的自由体、诗节形的格律体和固定形的格律体三大类进行论
本书采用传统的文体学研究方法,从吊文文体的名称着手,探究其原始意义,并对文体进行溯源,以便于更好的论述该文体的形成情况;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来梳理吊文文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厘清该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情况;把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相近文体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归纳出吊文在文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附录部分对相关吊文篇目进行了系年与校注,并对散存于典籍中的吊文进行了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