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面向减缓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全球多区域和中国多省市维度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构建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全球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模型评估边境碳调整和统一关税政策,以及跨区域碳市场合作机制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能源和环境综合影响。然后基于自主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揭示温控目标约束下全球区域间不同合作方式对中国经济和能源需求的影响。最后借助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评估碳定价政策对各省市税负和部门竞争力影响,识别不同地区、部门碳效率改善的关键点,提出区域间基于资金和技术合作的协同共
暂无
以全球变暖为核心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经济、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决策者、媒体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围绕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二氧化碳减排的政治、经济决策等问题,存在着科学上的争论及各种利益、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本书以气候科学中的不确定性为中心,分析了IPCC与气候科学共识的本质,曲棍球杆曲线争议和气候门事件,讨论了几位对IPCC气候科学共识持批评态度的气候科学家的观点。气候变化事关人
本书从场资料分析、数据同化、统计降尺度、不确定性评估等角度出发,介绍了气象预测的技术背景、理论基础与建模步骤,并提供了Python代码算例以方便读者理解模型并重现结果。全书共包含6章,组织结构如下:第1章分析了气象预测的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第2章阐述了气象预测的计算环境配置;第3章介绍了气象预测场资料分析方法与Python实例;第4章提供了气象预测数据同化方法与Python实例;第5章分析了气象预测统计降尺度方法与Python实例;第6章阐述了气象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与Python实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本书并不限于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介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学的语言,描写并礼赞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乃至意趣,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文学价值。作者借自己的朗诵才华,同时制作了精美的音频,使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欣赏优美的朗诵。
本书共五部分,内容包括:脆弱的冰冻圈、大洋发出的警报、向暖而生的它们、气候变化的味道、地球的“多米诺骨牌”。
本书旨在填补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教材方面的不足,从气候变化科学前沿进展导入,系统总结与此相关的政策和国际协定,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传媒学等角度建构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学校课堂,探索适合我国学情的气候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本书内容包括:气候是什么?大气层与海洋、天气与气候、极端气候、构造与气候、全球气候变冷、大冰期、未来的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终极气候变化。
本书主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过程,认为国家时间系统的制定和管理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二十四节气产生的萌芽期不晚于战国,但其定型和普及是与秦汉以降的政治大一统密切相关的。四时中气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中绳,并围绕太阳视运动规律展开的。四时十二月令与二十四节气配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推广,长期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宣告了四时五行令等自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该书较之以往的同类型研究,整合了史前和先秦、秦汉早期时段的各类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分析,深化了对二十四节气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5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强调,全球气候危机的形势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空前的巨大挑战,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任重道远。应对气候危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转型,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