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文明之痕:流行病与公共卫生》的配套教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微生物病原与疾病流行”包括:第一章,看不见的威胁:微生物的大千世界;第二章,火眼金睛:无处遁形的病原体;第三章,与狼共舞:传染病病原体的进化变异;第四章,万变不离其宗:传染病流行规律;第五章,人类的保护伞:疫苗;第六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药物。下篇“流行病与公共卫生制度”包括:第七章,文明的岔路口:流行病谱与公共卫生源起;第八章,启蒙时代:卫生革命与公共卫生运动;第九章,疫病在旅行: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治理
本书为一本译著,原作者写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流行病学的基本认识、对互动网络的了解,以及对有助于指导决策的经济学方法的了解等三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从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流行病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作者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既是一个社会过程,也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传染病的传播也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本书有别于一般的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的流行病研究专著,尝试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流行病相关问题。
本书是由珠海市疾控中心组织编写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管理指导书,本书分为八章,首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然后依据我国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等,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章节分类阐述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管理,制定和细化了落实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健康管理要求,该书对公众以及各相关管理部门及单位认识并防控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整理了当前国家和四川省对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与处置工作要求,分章节对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从基础理论、监测工作和疫情处置多个维度阐述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强调了日常监测工作和疫情处置的相关要求,读者可在工作中对照知识需求快速查看。在每一节最后,附上了针对本节内容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练习题的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四种,可以更好地协助读者掌握相关知识和工作要
部分新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由于对其传播特点和致病力等认识不足,暂时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诊疗方法,极易发生广泛的社区传播,并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导致较高的感染率、患病率。本文以新冠肺炎为例,根据疫情防控的早、中、晚期流行特点分别阐述社区防控的内容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重大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定义、社区防控的定义、风险区管理、风险点管理、社区防控基本知识、社区防控中的一些问题等。
本书涵盖了132种传染病,几乎囊括目前人类已知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感染疾病、真菌感染疾病,以及一些新发传染病相关内容。此外,还介绍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简洁而实用。
本书作者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开始追溯传染病与人类的关系,描绘了人类社会在面对传染病的种种威胁时采取的各式姿态。文明之初,人类曾过着非常健康的日常生活,与传染病的关系的转折点,在于农耕的开始、定居以及野生动物的家畜化这三个因素。本书细数了传染病的传播与近代世界体系、殖民地主义以及开发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曾在发明抗生素后自以为完全克服了传染病,却在不久后的非洲大陆又发现了至今没有研制出特效药的埃博拉病毒。
内容简介:流行病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不亚于经济危机、战争和人口变化。从医学史角度出发,疾病是客观的生物学、病理学现象,而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疾病是医学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拓展,根植于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的文化构建,影响着社会对疾病的集体认知,对疾病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环境、社会和科学变化的长期探索。本书梳理了11种历史上对现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流行病鼠疫、梅毒、天花、黄热病、霍乱、肺结核、牛瘟、流感、疟疾、脊髓灰质炎和艾滋病,结合了自然科学在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和气候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介绍在不同场景中常见的有害生物及其科学的防治方法,科普有害生物种类、杀虫剂和灭鼠剂使用方式等知识,对城市中做好卫生防病、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环境下,采取科学的措施做好人们身边的有害生物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围绕复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和流行病传播两个方面展开。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网络传播,第二章介绍复杂网络及传播动力学,第三章介绍复杂网络上的生物传播研究,第四章介绍复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研究,第五章介绍复杂网络上的社会—生物传播研究。在各项研究中,详细讨论不同场景下的传播模型、理论和实验模拟等方面。本书可为复杂系统、流行病传播、网络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产业发展情况和理论技术前沿介绍;也可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