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等。
裴正学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著名专家,他独创的西医诊断,中医辩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探明了道路、找准了方向。裴正学教授的医学思想和毕生的临床经验及验方,是甘肃省医学界乃至全国医学界的宝贵财富和宝藏,非常值得深度挖掘、广泛传播。本书以笔记形式记述了个人的临床经验,此外还记载了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中西两种医学领域的学术进展和思维变迁,对当代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经验效方的涌现,笔者均附有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今后的展望。在中医经典、西医理论、实验研究、临床验方、西药新
本书提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要注重审查项目的临床基础、注重审查项目对整体原则的贯彻、注重审查项目是否坚持了辨证论治、注重审查项目包含的现代科技内容、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应彰显中国文化,以及在中医药研究中对受试者知情同意审查应注意的事项,并对包括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在内的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体制机制建设、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药物上市后评价研究中脆弱人群受试者风险的防控、药物临床试验中孕妇受试者风险防控、在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形成合力等作了深入的分析。针对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乃
本书从岭南医药源流入手,以点带面展示了岭南中医中药的地方与人文特色,包括岭南名医名方、岭南道地名药、岭南特色技艺、岭南传统药业、岭南养生民俗等内容。
本书揭示了具茨山与中原中医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全书内容主要由具茨山文化概览、具茨山与《黄帝内经》、具茨山与药王孙思邈、具茨山与朱棣共四个部分所组成,主要讲述了具茨山与轩辕黄帝文化、药王孙思邈,以及明代医学家周定王朱繡之间的种种联系,记叙了自轩辕黄帝时期至今的禹州和位于其中的具茨山的中医药发展史。
本书作者立足于在知识工程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在知识服务行业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对医学知识服务智慧化模式的前瞻性思考和洞察出发,提出了基于文本理解的中医专题知识库自动生成方法,并提供了学术科研和临床实践两种智慧化应用场景。本书以医学知识为中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专题知识库自动构建涉及的理论模型、主要流程、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本书将工程化思维融入对医学知识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中,既涉及专题知识库自动生成的核心技术与方法,又涉及医学领域知识服务智慧化的应用案例。
本书主要梳理中医文化翻译历史,客观分析其贡献与缺失,提出总体研究问题。通过中医经典著作文化挖掘,厘清中医文化的内涵,提出符合当前中医界共识的可选义项,减少中医文化内涵误传。与此同时,作者从中医学、术语学、翻译学、词源学等角度论证和研究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理据和可行策略,明确支撑中医文化的中文认知系统、思维方式,在前人英译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中医文化英译的原则、标准,进而提出较为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英译策略。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