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洲圣人”阿尔伯特,史怀哲在20世纪前期于赤道非洲地区行医的见闻杂记,具有自传性质,书中对中非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河马是人们在非洲行船时最危险的敌人;非洲丛林树木茂盛,但木材贸易却因伐木的困难而受到阻碍;在“勤劳的”欧洲人眼中,非洲原住民是“懒惰的”,因为他们很少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劳动,而这只是由于非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本书既是史怀哲的生活记录,也是中非的民族志,它会使你如亲临其境一般,感受到
本书以中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为民除害的传奇经历。全书故事纷纭,案情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逼人追索。作者高罗佩笔下的狄公迥异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的“青天大老爷”,他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狄仁杰断案如神,被西方读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福尔摩斯。全书采纳高罗佩生前手绘插图。全书共8册。
本书的主人公郁斯贝克是一位波斯贵族,他在法国旅游期间,不断与朋友通信,靠跟他众多的女人信件来往进行意淫,以非凡的能力在脑子里去疼爱,去憎恨,去杀人。小说通过郁斯贝克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令人着迷的笔力描绘了18世纪初巴黎现实生活的画卷。
本书作者通过两本笔记本和一幅幅画卷串联起外公于尔班·马丁的人生,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外公生前的点点滴滴,于尔班·马丁成长于一战以前,具有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在战场上他没有过片刻迟疑,把牺牲视为荣誉;在战后他勤劳工作、从不抱怨,把苦难视为理所当然的试炼,他对待绘画像对待信仰那样虔敬,对待家人像对待绘画那样真诚,然而,他也曾有不为人知的往事和秘而不言的激情,这些秘密并没有随他而去,而是以一幅幅画作的形式留下来,等待着被打开和被理解。
本书刻画了大都市中单身职业女性对人生的反思与把握,在中年缺少依傍的时刻,精神在城市与家乡间漂泊徘徊的微妙心境。女翻译家索尼娅某天突然发觉她一直狂热投入的事业变得索然无味,想要开启新的人生。于是年愈不惑的她开始去挑战各种新鲜事物。去找按摩理疗师,主动联系关系破裂的姐姐,最后还下决心报了驾校。可开始上课后,她却发现自己在一群年轻人里非常突兀,尤其教练的蛮横,更让她很长时间都学不会自己换挡,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备受打击......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着重写了克里斯托弗和托尼少年时期的友谊,他们的放荡不羁,对纯净艺术的向往,对金钱与资本的嘲笑蔑视。第二部分,1968年,克里斯托弗来到巴黎,他申请了奖学金到巴黎游学,但因沉溺于恋爱,错过了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大事件。最后一部分,克里斯托弗回到了伦敦区,娶妻生子,在稳定的工作中,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他再度与友伴托尼重逢,当被托尼质问是否记得他们少年时曾一起实践的信念与哲学时,克里斯托弗陷入了迷惘。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十三岁时,拥有一个温馨家庭的她突然被告知自己并非亲生,必须回到真正的父母身边。她不得不告别好朋友和“家人”,开始一段别样的生活。她要和妹妹挤在一张床上,和几个哥哥争抢食物,照顾年幼的弟弟,还要忍受父亲的沉默寡言以及母亲的火爆脾气。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在疑惑与悲伤中渐渐迈向成熟,也在新的家庭里收获了意外的亲情。与妹妹阿德里亚娜的友谊,家人生活的悲苦,都化作让她无法割舍的亲情,一种苦涩的牵挂。荒芜的阿布鲁佐大区见证了青春的忧伤与躁动,意大利海边的
本书借助一只勇敢忠诚的豪猪的言语,歌颂人性的美好,曾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很久以前,某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传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动物兄弟。一个名叫奇邦迪的小男孩就有一个动物兄弟:一只豪猪。小豪猪对小男孩十分忠诚。他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然而随着小男孩和豪猪逐渐长大,他们也离开了彼此,都成为了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书是英国博学家大卫·爱登堡的博物游记代表作品。20世纪50年代,大卫。爱登堡获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伦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拍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为此,他们来到圭亚那的偏远之地,探寻这里奇妙的物种和悠久的文化:倒挂在藤蔓上的三趾树懒,雨林深处的古老岩画,稀树草原上的大食蚁兽……爱登堡带领我们穿行于丰富多彩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感受其中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书是赫尔曼·黑塞的自传体小说,一部社恐人自我疗愈与成长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哈里年轻时拥有崇高的个人理想,但却为当时的社会所排斥。一次,他读到一本名为《荒原狼》的小册子,觉醒了隐藏在自己人性下的狼性。为了摆脱这种孤独的痛感,他到酒馆里买醉,寻欢作乐,但只是获得了短暂的解脱。后来他进入一家魔术剧院,看到分裂散落的种种人格,便把它们拼成一个完整的自我,Z终摆脱绝望,回归了现实生活。 本书借哈里的境遇来表达黑塞本人的身心疗愈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欧洲文化衰亡的时代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