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有豪放者,有风流者,有叛逆者,有雅致者,百种人生百种滋味,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深厚的体验和感悟。
本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流,尤其是老庄哲学中的心理美学思想。
本书以20世纪中西文艺交流史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同”与“通”观念的认知,以一些典型的作家、思想家和思潮将这一过程串联。全书分十四章,探讨了如下问题:文学中的西学中用,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文艺理论的“盗火者”鲁迅,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古典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宜于西而不戾于中”的克罗齐,钱锺书的文学理论,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后现代主义这些潮流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
本书主要讲述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传统的文艺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基于网络的文艺创作现象不断增多,具有网络色彩的文艺类型大量涌现,网络文艺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本项研究主要聚焦于进入汉语语境新概念的译介与变异,也有利于诸多新的“术语”获得更为明确的定位,开拓更多新的理论研究空间,以便对西式理论的“中国化”既有知识系统予以积极的补充与更新为美学及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提供必要的参照与启发。本项研究以文学理论及其相关的西学核心“概念”在中国的译介、变异与接受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概念在西语中的一般界定及其译介进入汉语语境之后所产生的细微变化的剖析,深入探究这些基本概念(关键词)在中国的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所发挥的积极效用,以及在不同向度上所产生的误读与偏向,
本书主要包括文学概论、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价值、文学鉴赏、实践视域下文学理论的演进、多元化与现象关注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等内容,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对儿童文学的定义、题材、体裁、文学原理、关键问题、教学应用、发展简史和现代转型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体例完备。本书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并逐类展开论述,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更是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