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含能材料的历史发展脉络、含能材料的分类以及含能材料研究所涉及的热动力学、燃烧和爆轰等基本内涵。还从发展的角度融入了近年来重要的研究热点与动态以及一些逐渐引起含能材料工作者所重视的新发展理念及对含能材料新的认知。
本书系统介绍了石墨烯基燃烧催化材料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石墨烯基燃烧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推进剂常见组分的相互作用以及石墨烯基燃烧催化材料在不同种类推进剂中应用的情况,学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本书体现了作者在多年科研工作期间对于推进剂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把握相关研究方向的脉络。此外,作者系统归纳了单金属负载型、双金属负载型、配位型石墨烯基燃烧催化材料的形貌、组成结构,以及对改性双基、复合推进剂等燃烧、安全和力学等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对后续发展方向的观点,对于新型、功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一般由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或)有机、无机含能材料组分的纳米颗粒及基体组成的,其兼具单质含能材料的高能量释放效率与复合含能材料的高能量密度优势,可以满足武器装备发展对含能材料新的要求。因此,本书主要从纳米含能材料的定义和性能入手,主要阐述了5类性能优良的纳米含能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等内容。
本卷首先概述了生物传感器并分析了石墨烯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优势,之后按照章节对其重点的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包括石墨烯在生物医学、农业防务、农药和食品科学中的应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和电催化应用,基于绿色合成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石墨烯基纳米材料以及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基于石墨烯的无标记生物传感器、石墨烯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平台,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适配生物传感器、自组装薄膜及三维石墨烯的传感平台,分子物种与石墨烯和石墨烯传感的相互作用,杂原子掺杂及复合材料修饰调控
本卷着眼于石墨烯复合材料,按照章节分别重点介绍了:石墨烯增强的先进复合材料;石墨烯基底系统界面力学性能;石墨烯陶瓷复合材料;二维和三维石墨烯基纳米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设计;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纳米结构;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涡卷结构及其在电阻开关存储设备中的应用;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烯-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含有纳米氧化锌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在气敏传感器中的应用;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涂层;基于超分子石墨
本书共10章,详细论述了复合材料的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内容包括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介绍、层合板的刚度和强度、稳定性分析、自由边应力、微观力学性能、连续损伤力学、离散损伤力学、分层等。书中还提供了与其理论相对照的例题。
本书主要阐述了声学超材料独特而异常的声学性质及其在声隐身、隔声、声聚焦与成像、单向声传输控制以及地震波防护等重要技术领域的应用,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基于超材料理念所形成的现代声学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声场的对称性、负折射和声学隐身、声波在负介质固体内的基本传播机理、人工弹性、人工压电性、声学二极管、能量收集与声子结构、局域共振结构、利用声学超材料实现时间反转声学控制、水下声学隐身、地震超材料、声学超材料在有限幅值声波中的应用、曲线时空上的声学成像以及人工相位变迁等。
此书内容涉及线弹性、弹塑性结构与材料的描述和计算。从微观、细观到宏观损伤,从材料损伤的驱动力、门槛值模型到各个阶段以至全过程的强度计算准则、损伤演化速率、寿命预测,并分别而具体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书中提到的载荷形式涉及到单调和疲劳载荷,包括从低周、高周至超高周,以及多轴疲劳加载。书中所论述的与加载方式对应的各个临界点、线、全过程曲线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几何图形,都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表达式、几何含义和物理含义。在各章节尾,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分别给出了材料或机械构件的具体计算实例、计算方法以及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