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女性概念及其与受虐狂、女性特质、癔症、爱、死亡的关系等内容展开,同时还具体阐述了“母亲在无意识中的位置”“拉康如何理解抑郁”“为什么抑郁症主体觉得不被爱”等主题。本书偏重于介绍拉康临床思想中有关女性个体的精神分析研究,从事临床实践者可以借助这本书加深自己对女性临床的理解。
《精神分析新论》是《精神分析引论》的续篇,发表于《精神分析引论》出版的十五年后,继承了前一部作品的章节序号,是对《引论》的延续和补充。在《精神分析新论》中,弗洛伊德对诸如梦、焦虑、本能等概念进一步深化,并对一些新的主题,如女性问题、精神分析的定位取向等作了阐述。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纲领性作品。弗洛伊德在书中对人的各种失误行为、梦和神经症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探讨了以精神分析方法治疗神经症的可能性。书中对梦的作用、性内驱力、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的应用,为20世纪的人文学科打开了新的思路。
《动机与人格》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和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新伦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本书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和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书中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方法中心论”与“还原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同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意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并对意动需要的五个层次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马斯洛在大量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我实现者
说起梦的解析和潜意识,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因为他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力;然而在业内人士心目中,心理学大师荣格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透,其成果也更符合心理实际。本书就是荣格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品。在体系上,本书是多篇论文的合集,各章相对独立;在内容上,它在批判地继承了弗洛伊德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本书从梦的解析出发,逐一论述人类生存中困惑已久的心理学问题,如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梦境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等,引导我们向内探寻隐藏的自我。
本书共分应用心理、人物学派、评论综述三大部分,分别梳理介绍了古代的各种心理思想、心理学派,并做出了精当的分析和评价,非常适合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发展历程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本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人才心理思想、犯罪心理思想、军事心理思想、医学心理思想、管理心理思想、关于梦的学说,以及教育心理思想。同时,又以学派为分类,介绍了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廷相、陈确、王夫之、颜元及一些玄学家的心理思想。读者通过本书可以获得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发展历史的框架式认识与了解。
在创立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早期,荣格将自身与精神分析的另外两位先驱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区分开来,并着重强调了不同学派间基本视角和实践上的差异。在当代,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令人兴奋的方式不断发展,实践荣格精神的新路径不断被探索,因而荣格学派写作的重点也转向了与精神分析大家庭融合和对话的视角,也因此才有了本书的书名——《荣格派精神分析》。在这本凝聚了40位当代国际知名的荣格分析师智慧结晶的文集中,荣格派分析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本书讨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包括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传承,它
《存在心理学探索》是马斯洛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此书收录了亚伯拉罕.H.马斯洛1954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如前言中所指出:该书“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论断,它们是以先驱研究和零散证据为依据的,以个人的观察、理论的推演和纯属某种预感为依据。这些论断是以概括化的措辞陈述的,以便能做出真伪的证明”。也就是说,它们是假设,提出它们是为了便于检验。马斯洛结合多年搜集的临床资料,探讨成长及自我实现理论,其中包括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防御与成长、
本书指出了人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读者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