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专业理论著作,梳理了音乐剧的历史脉络、表演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策略。中国音乐剧事业的建设虽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基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乐为剧的漫长史实,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念的指引下,一批批音乐剧的拓荒者不断致力于中国格式的音乐剧人才培养,力图开创寓有中国风范的音乐剧事业。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逐渐彰显蓬勃之势,音乐剧本土化建设也已迈入新的阶段。本书致力于给热爱音乐剧的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认知音乐剧表演艺术的平台,同时也立志于推动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策略的不断完善。本书
本书收录有19世纪上半叶法国六名学者对中国戏曲研究的相关文章共九篇。主要内容包括:评德庇时译《老生儿》
本书搜集了18、19世纪英语世界里的28篇有关中国戏曲的评论与介绍文章。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戏剧舞台艺术,世界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后,戏曲开始被另外一种文明“发现”,并被用“他者”视角进行端详和审视,于是就有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评论文字。最初的记述来早期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随后西方汉学/戏曲学作为专业学科逐渐兴起,鸦片战争以后更是有众多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戏曲发表了各种不同角度和立场的见解。
本书充分阐述了藏戏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本书在记述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用大量历史事实记述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对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藏族同胞在内地观看戏曲演出,内地的戏班到涉藏地区演出,均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藏戏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唱、念、做、舞、技融为一体,综合发展,这是包括藏戏在内的所有中国戏曲剧种共同的特征。全书将藏戏的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其各个时期发展历史的线索和轨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本书是一部文艺评论集,收录了作者品评甘肃及全国范围内当代戏剧、影视创作的文章70余篇,分为观察艺论、品读甘味、文艺陇军、他山之玉四部分。本书对近年来在甘肃上演的经典戏剧剧目如秦腔、陇剧、话剧等进行品评,亦关注了与甘肃有关的影视剧作品。全书以弘扬和传承影视戏剧文化精神为基本理念,力求反映当今影视戏剧创作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结合作者对每个作品风格、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思想的挖潜和提炼,在传统艺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淮剧发源于苏北江淮地区,诞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906年淮剧传入上海,浸润在海派文化的环境中,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员,是上海市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静安区档案馆保存了大量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淮剧档案。为进一步普及淮剧文化,讲好静安淮剧故事,静安区档案馆与静安淮剧周筱芳艺术流派促进中心联合编著《淮剧在静安的鎏金岁月》一书。全书共分为历史篇、艺术篇、剧目篇、人物篇、追忆篇、传承篇、纪实篇,对淮剧在静安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条理化整理,从各个侧面详尽记述了淮剧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脉络。
本稿为查考越剧舞台语音的工具书。它是将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音学相结合,从百年越剧语音发展中总结提炼,并结合当代越剧舞台语音的实际情况,总结编写的一本比较科学规范的越剧语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本可资查考越剧语音的工具书。方言语音是戏曲的一大特征,语音的规范化是剧种成熟的标志,也是剧种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需要。
本书是国内首部表演教学的方法论,读者通过对现代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教学和表演教学的关系梳理中,了解中外表演教学的现状,认识表演教学的目的与特征,掌握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案、教材,在表演教学的原则及方法下独立开展、组织表演教学活动。本书为表演教师及表演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全景式的表演艺术观与简单易于操作的实践方法,同时附有详实的案例与参考剧目、书目索引,便于新手教师选用。本书可以作文表演教学的实践指南与工具手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唱念做打,品出彩人生;舞美精粹,谱非遗国风;戏苑百家,感梨园匠心,共三章。具体内容包括:“花碌碌”演大戏——我的粤剧进行时;南派真功夫——行云流水的武技表演;粤剧大师“有段古”——我的粤剧讲古栏目等。
本书精选邵阳花鼓戏经典名剧名段,对其进行整理、记谱,结合曲谱对名剧名角进行分析、介绍,对名角演唱的名剧名段进行录制,实现曲谱与音频的立体呈现,以此引导读者全面、系统了解邵阳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