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是两汉显学,被奉为“内学”“秘经”,可以左右汉代政治。郑玄是东汉“通儒”“经神”,不仅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而且可称为汉代谶纬学之中流砥柱。研究郑玄谶纬学天论体系思想,对于厘清谶纬的本原价值,重新书写郑玄经学的经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梳理了郑玄谶纬学的诸多概念,并从最核心的天论体系构建出发,深化了谶纬的天象征验义,探讨了天人感应论中感生说与六天说的内在理路,重塑其“天下为公”这一儒家核心价值,将天论体系与汉代政治文化的感生-受命-改制论、祭礼体系的天神-地祇-人祖祭祀论相结合,剖析了郑
本书《潜夫论》原文据各种善本及古籍引文与异文进行勘定。其校记将现存最重要的七种版本之文字异同全部呈现于读者面前。其集注广采前贤之说(除了全部录入湖海楼本之汪氏笺,还录入了汪继培、王绍兰等稿本之校笺),同时又以经史诸子会考的方法进一步考释原文中的疑难之处,对《潜夫论》作了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注释,力求辨明书中所记史事之原貌,补正前人之疏误。每篇的提要有助于读者把握其要领。书末的附录都取自第一手材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参考资料,有利于纠正以往校释本辗转相抄、以讹传讹的现象。
《董学新论(2021)》是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编纂的一部关于董仲舒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展示2021年董学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在董仲舒研究的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达到了对董仲舒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历史贡献、现实意义的更加准确的崭新认识,为今后董仲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成果。本书的出版对于组建和培养河北省董学研究队伍,提升教师学术水平,进一步扩大董学研究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新书》五十八篇,亡佚《问孝》《礼容语上》两篇,今存五十六篇,分十卷。卷一至卷四(《过秦上》至《铸钱》)为事势类,皆为文帝陈政事。卷五至卷八(《傅职》至《道德说》)为连语类。卷九(《大政上》至《修政语下》)四篇不标目(《玉海》标杂事)。卷十(《礼容语上》至《立后义》)为杂事类。连语杂事两类或为太傅时所用的教材和笔记,或释经传古义,或草创仪法,与事势类陈政事不同。 《新书》反映了贾谊丰富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思想,而政治思想最为突出。贾谊的政治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从周、好古,也不同于商鞅的反对法
本书共八十讲,主要内容包括:惊人的学说、龙代表的意义、宋儒口中的异端、朱熹与白玉蟾、《参同契》三大纲要、三种丹、想成仙的大人物们等。
《法言》被称为子书,是扬雄的代表作之一,遂使扬雄有“扬子”之称,历代研究成果甚多,但并未尽善尽美。《〈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017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018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0□0出版资助项目。全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内容依托,博采历代众家研究之长,结合□近的扬雄研究成果与《法言》研究成果,首先对《法言》文本内容进行了点校和勘误,再对其中当代人难以读懂
“古典精粹”丛书收录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中国古代图籍内容丰富,涉及门类广泛,精刻本校勘谨严。选择其中的经典本影印,可为当代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也可为普通读者接触古籍提供机会。 《淮南鸿烈》即《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着作,现仅存内篇二十一卷。刘安(前一七九-前一三一),汉高祖刘邦之孙,受封淮南王,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他对《楚辞》《庄子》都有专门的研究,着有《离骚传》《庄子略要》等,主持编写《淮南子》,着有诗歌《淮南王赋》《群臣赋》《淮南歌诗
《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编写,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并且包含了很多神话故事和成语。《淮南子成语故事》取材于《淮南子》中记载的一些有故事性的成语,挖掘并传播《淮南子》的精华内容。本书以说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有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汉董仲舒撰。其书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阴阳五行。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是书宋代已有四本,多寡不同。至楼钥所校,乃为定本。钥本原阙三篇,明人重刻,又阙,其余讹脱,不可胜举。盖海内藏书之家,不见完本三四百年于兹矣。今以《永乐大典》所存楼钥本详校其异,于他本者凡补一千一百余字,驯一百十余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余字。神明焕然,顿还旧观。虽曰习见之书。
20世纪中后期,音义关系任意性的观念流行,认为音义关系任意性是唯物主义,理据性是唯心主义。因此,一些学者将声训现象不加分析地看作“唯心主义”,以《白虎通》为代表的汉代声训遭到了*所未有的批判。本书深入分析《白虎通》义理声训的性质、历史背景、来源,及其反应的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目的有二:一是对声训映射出的语言理论进行深入地挖掘。二是对义理声训这种语言现象从不同角度予以探讨。本书认为,《白虎通》大规模使用声训,反映了古人对音义关系必然性的坚持,是对“任意性”的一种反动,其中符合语言规律的部分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