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四篇,按照“一脉三高峰”的结构,再现了瑞安先哲以舍我其谁之担当和前仆后继之气概,远肇永嘉学派、中兴瑞安新学、近启温州模式的探颐索隐过程。
本书共分绪论、源远流长、千秋吟颂、朱子三代与两院两园三祠、朱松诗文、朱子格言、朱子三代在政和的故事、朱子仪礼、孝道政和和熊城诵歌等十个篇章。政和是朱子孝道思想的实践地,朱子理学文化的过化地。
本书重点介绍了朱子学形成的社会基础并分析了朱熹思想的确立和主要内容,然后按时代分别将朱熹福建籍的弟子、再传弟子、后学汇集在一起,考察其事迹,剖析其思想,对于福建朱子学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过程,本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本书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宋史·李侗传》为创作蓝本,发挥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现李侗的生平事迹。作品布局详略得当,将笔触聚焦在李侗作为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乡间学习、钻研、践履和传播日用常行之道的,侧重表现李侗如何为人之子,如何为人之夫,如何为人之弟,如何为人之徒,如何为人之父,如何为人之师,从而使进入孔庙受到万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变得清晰,从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
暂无
朱熹四书学是以儒家典籍为文本对人的一种解读,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当然之则。可以说,朱熹四书学实际就是人学(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学(就人与社会而言)、伦理学(就人与人而言)的结合体。朱熹对哲学的涉足源于幼年时期潜移默化地理学熏陶,对哲学的探究则是源于对儒学精神血脉之所在的为己之学的探求。而为己之学显透着的道德动机又关系着天下之安危,于是,在宋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道德动机和道德理性作为治国安邦、家国长治久安的救世之道。所以,在家学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朱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近思录》的成书过程及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对《近思录》深入解读。为体现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知识拓展、释疑解惑等栏目,方便读者研读和使用。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本书主要分三个部分来书写他的一生。靠前部分介绍了他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为王安石执政以及变法描绘广阔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王安石走上政治舞台,和神宗共同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过程。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状况。作者着重还原了王安石在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是本书一大亮点。
本书将对经过精选的张载著作加以解读。在此之前,有必要以导读的方式,介绍张载的生平、著作、思想学说、历史地位及其思想学说的现代价值,最后分别说明张载著作及其版本和本书的编写体例。张载理学纲领所界定的“天”“道”“性”“心”四大概念,代表了天地间的四种存在。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第一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二部两章呈现朱熹的心性情三分架局的人性论及其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形上学,厘定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完成形态。第三部四章梳理朱熹哲学思想自南宋以降与皇权政治、功利取向、陆王心学以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