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视角,从优化政治引导、转变政府理念与行为逻辑、主体赋能、制度供给、技术嵌入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协商治理是由协商民主理论与治理理论聚合延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治理范式,由于具备民主的价值属性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而逐渐被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在农村社会如何建设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理论维度上农村社区协商治理通过民主协商机制可以有效营造起社会治理的利益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因而农村社区协商治理被认为
本书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分阶和现实挑战、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选拔与任用、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教育与培训、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履职评价与绩效激励等内容。
本书是对于中国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与政策支持层面上的系统研究和理论阐述。这既是一个使命任务,又是一个挑战。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决策参考价值。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及要素”展现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部分图景。第二章“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历史的视角审视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和实践中的演进。第三章“城市社区服务实践与探索”聚焦“均等化”理念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社区层面的转型路径与突破。第四章“应急状态中的城市社区服务”提出应急状态下保障民生、稳定民心的新思路。第五章“国外城市社区服务经验借鉴”探索国外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的经验得失与具体方案。第六章“构建新时代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则在政策、制度与实践
本书是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下,从民生保障的基本问题出发,对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农村基本民生保障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和阐述的学术结合理论政策延伸服务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目前衔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本书是从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与政策支持层面上开展系统研究和理论阐述。
书稿基于家庭社会学、婚姻经济学、人口学等理论视角,分析婚房购买与家庭关系的作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消除因婚房购买引致的婚后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建议以及分析当下的人口变化对婚房购买及其婚后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首先书稿分别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婚房购买影响婚后家庭关系的作用机理,认为婚房购买即男方购买婚房、女方购买婚房还是AA制购买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婚后家庭关系。其次分析青年婚房购买方式对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再次探讨婚房购买方式差异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最后分析人口变化,包括人口
本书立足于当前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资本投入在经济活动中显著增加的现实,创造性地将资本分为自动化资本和非自动化资本,测度出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基于任务模型(task-basedmodel)和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工资水平和工资差距的影响以及机制。同时,根据产业关联效应,探讨了制造业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如何影响下(上)游企业的就业和工资。本书为应对“机器换人”、保障就业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公平的就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大量的调查和访谈资料论证,主要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小区、院落、楼栋为代表的微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及其机理。为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抽样在西高区选择了三个个案进行了田野工作、跟踪观察、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研究,在交往的共同体这一分析框架下,通过三个个案的差异发现比较和包围性比较,提出了微共同体这一概念,并尝试性对城市社区微共同体可不可能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做了回答。读者对象:广大从事社区治理研究与学习的学者、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代际分层,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正发生变迁。本书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从乡土观念、消费观念就业观念、婚恋观念四个层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变迁,剖析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并基于思想教育是引导观念变迁的重要途径,阐释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价值,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I作面临的困境,探索思想教育路径。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是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更是改革社区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基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在全国开展的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调查和在32个社区开展的深度观察,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特征,对当代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条件与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需要超越技术治理,嵌入一种整体性的治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