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办的“小说的现状与未来”文学论坛的讨论精要。该论坛共邀请12位优秀的青年作家,包括张悦然、张楚、弋舟、双雪涛、班宇、阿乙、王威廉等,围绕“应该如何认识并面对小说的危机或困境,如何去思考并想象小说艺术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汇聚真知灼见,促进当代小说的创作、研究与批评。书稿汇聚的12位作家均为当代青年作家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笔耕多年,其小说创作均具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他们来探讨“小说的现状与未来”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论题,很具代表性。他们结合个人的创作和阅读经验
本书为“六合丛书”系列一种,所收篇什与丛书调性相符,多为文史随笔,大部分已经发表于《读书》《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等报刊。本集所收文章围绕近现代重要文人学者,如陈寅恪、吕思勉、傅斯年、陈垣、罗振玉等,有新材料、新阐发,颇具看点。
《文学青年编年史》收入作者近年关于长篇小说的若干评论,这些文章既涉及近十年较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如《考工记》《朝霞》《古炉》《山本》《雾行者》《灰衣简史》《这边风景》《朱雀》《苔》等;亦注重作家在各个年龄代际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如,王安忆、王蒙、吴亮、贾平凹、麦家、池莉、叶弥、路内、葛亮、李宏伟、周恺等。这部集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为重要长篇小说的文本细读;第二辑为较为短小的批评;第三辑为近年长篇小说现象的评述和历史话题的重新讨论。
作者是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本书是对现代诗学的研习,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
这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以作家论方式,研讨田耳、鲁敏、葛亮、张忌等晚近六位活跃于文坛的小说家。“风”在大地上代代传唱,若远若近、余音不绝。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作家论是作者个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周作人所谓“结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结缘豆》)。
“我和我的翻译”丛书遴选当代有影响力的多位翻译家,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其代表译著选段、译作篇目,内容以文学经典及首译作品为主,集中反映中国当代翻译家群体在译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练习语料,更将成为翻译研究的宝贵历史语料。本书由翻译家杨武能自选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其中包括歌德的著名诗剧《浮士德》片段、托马斯·曼的伟大小说《魔山》片段,以及歌德抒情诗选、海涅抒情诗选、里尔克抒情诗选等。
“我和我的翻译”丛书遴选当代有影响力的多位翻译家,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其代表译著选段、译作篇目,内容以文学经典及首译作品为主,集中反映中国当代翻译家群体在译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练习语料,更将成为翻译研究的宝贵历史语料。《今夜中午:傅浩译文自选集》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英译汉”“汉、日译英”以及“其他语种译汉”,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其中,不仅收录了莎士比亚的《可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庞德的《在一地铁站里》、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知名作品,也有国内鲜少读者熟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