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发展,种类繁多,本书以《中国古今乐器同名考》为名,首次提出乐器族群认同的概念,并将乐器纳入不同的历史语境进行释读,强调在历史语境中看待乐器,为学界及大众在乐器名称的使用上带来些许参考与启发,同时引导读者对中国古代取得辉煌成就的乐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本书以收集和整理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为基础,从音乐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书中回顾广州外销画概况和国内外学界已有研究现状,详细介绍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的收集整理情况,梳理图像的详细信息,并结合音乐图像中的乐器叙事,对图像中常用乐器分类研究,分析其在岭南音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探究外销画音乐图像的历史文化意涵。
本书以中国民族器乐的研究为基底,以民族器乐教学为导向,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以及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相关的内容展开论述。书中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方法,并从标题、旋律、曲式结构、乐队编制四个方面出发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帮助读者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及相关文化有基本的认识。此外,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实践展开探讨,以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革新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本书以二胡演奏技巧为基底,以名曲教学为导向,对二胡演奏技巧及名曲教学指导进行介绍。从二胡艺术方面进行概述,帮助读者了解二胡艺术的产生、发展、风格与传承等概况;从演奏技法方面,对二胡艺术的基本演奏知识进行介绍,对二胡演奏的各种技巧进行分类训练,让读者了解二胡演奏和技巧之间的关系;从总体艺术表现上,对二胡演奏中乐曲的解读、作品的意境等分别阐述理解;在名曲指导方面,分别从传统、近现代和移植与改编曲目进行名曲演奏指导,巩固读者对二胡演奏的认识,领略二胡艺术演奏的魅力。
作者整理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聚合乐改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共同探索、创新琵琶室内乐的实践之路,为琵琶室内乐量身定做了《中国琵琶室内乐教程》,对琵琶室内乐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全媒体琵琶室内乐教程。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作曲家牢牢把握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民族调式、民间音乐素材、作曲手法、中国美学、古典哲学和传统诗词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运用,筑牢中国音乐文化根基,促使传统得到新的探讨。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进行的多点多时段实地田野考察的总结,结合了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对网络虚拟社区的考察和分析,观察以泉州为中心的南音“文化空间”的形成、发展与传播的社会历史过程,强调在闽南一港澳台一东南亚的跨地域社会背景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中把握南音之“音一声”枢纽,全面考察南音之身体操演空间、信仰仪式空间、社区互动空间、跨域传播空间以及网络交流空间,进而将南音视为一种闽南地方人群的“传统文化实践方式”,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族群与认同问题。
本书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内容涵盖群众文化概述、群众文化建设的环境分析、群众文化建设的多维路径、群众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运用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显得愈加重要,本书便以此作为研究重点,在分析群众文化建设环境的基础上,探索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多维路径。与此同时,胡琴作为一类传统乐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本书还对如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胡琴艺术进行了研究,对于从事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围绕古筝的创作技法与实践展开分析。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共三章。第一章是对古筝乐器与古筝艺术的分析。第二章筝曲创作的音乐要素与结构。第三章为筝曲创作的技法。实践篇为笔者创作的筝曲作品的分析。
本书是一本关于高校音乐教学的著作,主要介绍民族乐器、民族乐器演奏教学以及微课程在高校民族演奏中的模式构建路径。本书首先对民族乐器进行立体化介绍,之后介绍民族器乐演奏教学的状况,随后介绍“微课程”混合教学。第四章以上述三章内容为基础,介绍民族音乐演奏与微课程混合构建的路径。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课程与高校民族演奏的深度融合,提升民族演奏教学质量,本书在第六章从教师队伍的角度立足,从打造师资队伍入手,为提高民族演奏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障。
本书是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首先对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进行了细致概述,阐释了“抚宁鼓吹乐”历史沿革、艺术特点、文化价值、历史名人、现状几个方面内容。然后,点讲述了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撰写中没有采用访谈式罗列对话的方式,而是将田野调查中的文本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更具系统性和研究性。最后,对“抚宁鼓吹乐”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具体的措施路径,分别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措施,共同构成以创新传承为方向、以教学传承为手段、以传承人传承为依托的三维一体式传承路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