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部中国古代史作品。班氏家族在汉朝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不仅贵为西汉外戚,东汉时班彪、班固、班昭等人更是两代接力,耗尽一生写就千古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班超则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首次从家族史角度,系统讲述班氏家族,上溯春秋战国时期,下至隋唐王朝,贴合“一带一路”倡议,有《左传》《汉书》《后汉书》等多部史料的阐述与剖析,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中华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但是,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秦汉而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更为人们所熟知,而秦朝以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秦”历史,人们了解的相对少一些。广义上的“先秦”包含了传疑半信史和信史三个时代,史料荒芜,难得全貌,后世大众在了解先秦历史上,常常不得要领,无所适从。本书从考古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入手,将一个比较接近历史原貌的先秦历史画卷呈现到读者面前,以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为主旨,以别开生面的笔触来写史,让读者在愉悦中收获知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全书聚焦于1921-1944年周建人担任商务印书馆的二十余年编辑生涯,以地缘、血缘、业缘为纽带,通过“帮同编辑”《妇女杂志》、主编《自然界》等,写下大量文章、著作以及编辑一系列不同学段的自然课教材,从仅有小学堂学历的绍兴乔峰迅速成长为名噪一时的“妇女问题专家”“植物学家”和“科普作家”,在妇女教育、科学中国化、新式自然教科书编撰等方面作了著有成效的探索,成为不同于两位兄长的历史存在,本书还探讨作为鲁迅三弟的周建人对周氏家族的独特观察视角和亲身见闻。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我国的考古发现做了系统的梳理,选择其中那些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焦点、热点以及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丰富、完善和改写意义的考古历史事件,从其发现过程、历史内涵、史学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
1902年,未满21岁的鲁迅以大清国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私立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日文与医学。这留日的七年,正值鲁迅青春与成长的黄金时期,他广博众长、由医转文,上下求索,不断为自己也为国家和民族投石问路。本书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转向医学、介绍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或事件中的真实形象。作者姜异新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对鲁迅留日七年的诸多史料和细节有深入研究。珍贵的一手资料、流畅的讲述
本书叙述的是汉末至魏晋即公元146至420年,这270多年中国社会的风貌。完整地包含了汉末清流、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竹林之风、中朝名士与王谢风流等内容,全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皇宫帝后、朝廷文武以及风流名士的逸闻轶事。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人工培育水稻的神农时代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先秦上古历史,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其中,对西周以前的历史,采用将古籍传说与考古发现交叉对应的方式,在梳理传世古籍文献叙事脉络的同时,以考古发现加以佐证、补充和修正。
本书从美国学界对丁玲的研究入手,介绍了丁玲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历史,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学界对丁玲主要的研究方向及观点,评价和审视美国学界的丁玲研究。
本书作者用全景叙事的写法,以扎实的文献史料为根基,多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1945年8月15日到9月3日前后,隐藏在世界反法西斯宏大叙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既有战胜日本法西斯之后的胜利者心态,同时也记录了日本天皇、战犯及日本普通民众在“胜利日”这一天的活动,更是提出了胜利日的反思——日本的罪与罚,对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和“一亿总忏悔论”的真相等问题。
本书作者从罗马的起源以及建城传说开始,一路写到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和凯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中,他审视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结构,描述了它的文学和物质来源,刻画了罗马共和国的文化和社会。他还思考了罗马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此来解释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兴衰史。最后,作者还反思了罗马共和国留给后世的非凡遗产,包括它作为典范和灵感及一种警醒,在今日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再现。